【政大之聲記者陳愉安的專題報導】
台灣的音樂治療專業已有超過十年的發展,應用於早期療育、長期照護及安寧醫療等多個領域,音樂治療師以音樂作為媒介,提供針對性強且創新的療程,幫助不同背景與需求的個案療育身心。然而,音樂治療至今尚未立法保障,對於「治療」一詞的界定也尚不明確,且國內缺乏音樂治療證照的認證機制,導致專業發展受限,實務運作中也面臨不少挑戰。
音樂治療的適用範圍廣泛,橫跨出生前到死亡後,包括懷孕婦女的心理健康支持、學齡前兒童早療、高齡長照心理輔導與病患離世後家屬的心理重建,音樂治療師林宜穎說道:「音樂它就是一個這樣子的媒介,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所以人只要有接觸音樂,它都可以受到音樂的影響,那我們用音樂這個媒介來幫助人提升健康,這個是最原始的概念。」他也指出,音樂治療針對的群體多為心理和生理需求都高度脆弱的人群,為避免治療過程中對個案造成傷害,音樂治療師必須接受完整且專業的訓練,因此,合法的認證與規範對於推廣音樂治療的正確應用至關重要。
然而,社會仍然存在對音樂治療的誤解,許多人將其視為音樂活動,用於放鬆情緒或娛樂,忽視了音樂治療作為專業療法的嚴謹性,音樂治療師邱雯琪坦言:「現行的法規下面沒有很直接的去定義誰是因為治療師或者是音樂治療的服務範疇是什麼?」他補充,雖然許多音樂治療師接受完整的訓練並在國外取得證照,但國內缺乏相應的認證,使市場上出現未具資格的音樂治療服務。對於立法層面的缺失,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吳佳慧也表示,缺少法規規範使得大眾在選擇音樂治療師時難辨真偽,學會正積極推動可信任的民間認證機制,但仍希望推動國家立法,提供更全面保障。
近年來,國內多所大學陸續設立音樂治療學程與在職專班,課程中涵蓋理論與實務,同樣在輔仁大學開設相關課程的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吳佳慧表示:「我們也會透過實務實作或者是實習,去讓同學能夠把理論跟實際做一個很好的銜接」,然而,實習資源的取得仍是一項挑戰,他強調,校方依舊需要在這方面持續協助媒合實習資源,輔仁大學音樂治療碩士班畢業生林芷伃也說到:「醫院需要跟學校合作去收實習生,所以就變成你畢業之後可能就比較少機會可以進到醫院」,他也補充現階段因尚未有音樂治療相關證照,透過學校推薦的學生進行實習,對醫院而言更具信任感,隨著音樂治療教育領域逐漸擴展,實習資源的穩定性和保障機制格外重要。
音樂治療面臨法規制度上的空白,如何建立完善的認證機制成為當前的關鍵議題。吳佳慧舉例,美國音樂治療法規的推動經歷多年努力,才得以讓音樂治療的社會價值得到認可,吳佳慧說明:「在這個(成功立法)之前要很多的倡議,也要去證明說音樂治療或者是其他創造性藝術治療有不可取代性」,從而確保治療方式能對個案提供有效的支持。對於立法的重要性,邱雯琪解釋:「這個具體措施不只是保障音樂治療師的專業發展,它其實也保障有需求的人,可以真的得到期待的幫助」,透過完善的法規與認證機制,個案的權益才能被確保,專業治療師的價值才能被認同,讓音樂治療在社會中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