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陳品嬡、呂詠倢、林家慶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吳允中】
新北市每年照顧近800名安置兒少,為感謝第一線的照顧者與專業夥伴,新北市政府舉辦「兒少家外安置服務感恩會」,邀請基督教芥菜種會、家扶基金會及兒少保護專業的心理師參與。家外安置服務,是在當孩子在原生家庭裡遭受虐待,或是父母親無力照顧孩童時的必要手段。在安置的過程裡,除了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與原生家庭的情感聯結也需要一併考量,透過政府、社福機構、醫療院所的跨界合作,解決兒少安置的種種需求,營造更友善的成長環境。
基督教芥菜種會是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會福利組織,也是兒少安置的先驅。他們的「類家庭」照護計畫擁有像家一樣的空間和照顧者,能根據不同個案的需求調整,並積極修復跟父母的關係裂痕,以維持原生家庭的穩定。基督教芥菜種會類家庭副處長陳黛羚說明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因為可能照顧者的變化,或者是環境的一些問題,導致於他要一直不斷的轉換被照顧的環境,這樣對一個受到虐待或是極度創傷的孩子而言是相當不利的。」他也補充,新北市政府提供社會住宅作為安置空間,透過社工在前線負責了解家庭狀況和轉介,安置單位在後方提供長期照護,期間配合醫療單位的健康檢查和身心治療,公私協力一同提供完整服務。
醫療院所除了協助處理孩童的生理傷害,也提供心理治療服務。心理創傷的治療往往是安置服務中的長期挑戰,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吳佩瑀分享心理治療的效用 :「包含他可能過去在原生家庭受的一些創傷,或者他可能有一些功能需要發展,比如說他的社交功能可能的一些情緒、情緒調節的能力、他的生活適應、他的人際關係等等。」除了幫助兒少,父母也需接受訓練和輔導,透過親子間共同的心理輔導,緩和緊繃的家庭關係。然而,心理治療只能提供階段性協助,長期陪伴仍需仰賴安置家庭和專業照護者的支持,因此家外安置服務依舊需要政府和民間社福機構努力媒合寄養家庭和照顧者。
家扶基金會是民國七十年由政府立案成立的社福機構,擁有豐富的政府資源進行孩童寄養,也積極投注民間資源,並與長庚醫院等大型醫療機構合作,透過醫院裡的兒少保護中心串聯家庭安置服務。家扶基金會新北市分事務所督導范淑芬進一步說明:「他原本在哪個醫院做哪些門診哪些治療我就依據這個資料,然後進到我家戶之後,我就帶著小孩去進行回診,所以醫療資源這個部分連結就會自動串起來。」此外,透過家外安置床位會議,整合政府和社福機構的力量,協調兒少的安置數量和照顧需求。
儘管跨界合作已逐漸成型,過程中的挑戰依然存在。范淑芬表示「兒少安置的挑戰就是有關「人」的工作沒有所謂標準化。每位個案的處理方式與流程因單位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透過高層級間的積極溝通,培養彼此的默契和信任,仍可突破瓶頸。對於未來,范淑芬說出他的心聲 :「我倒蠻希望我能失業的,但是當我的工作越重,當我的工作越困難就表示這種不得已要安置的小孩就是很多嘛。」他期待跨界的溝通能更加透明順暢,吸引更多願意長期投入的人才,進一步提升安置服務的穩定性與品質,成為被安置兒少最有力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