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趙芷萱、張語彤、陳可於、周穎琦、陳俐誾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張傳儀】
為了因應目前大專院校各項課程評分標準不一、分數通膨等問題的出現,國立臺灣大學將在明年1月1日推出PR值成績單,透過PR值的呈現更能反映學生在同儕間的相對表現、突顯表現相對優秀的學生。臺大此舉也反映當前許多大專院校面臨的分數通膨問題,雖然現今成績已從百分制改為等第制,但仍開放教師自行調整分數區間,使近年來高分比例持續上升,成績鑑別度下降,並進一步造成學生在選課時傾向挑選平均給分較高的課程。
而針對分數通膨等相關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吳文傑表示因為近年來學生對於出國交換、升學等需求提升,使得老師在給分時也會面臨相關壓力,同時,因為學生能進行教學評鑑、提出自己對於課堂的相關評價,也會部分影響教授在給分時的決定:「我相信大部分的頂尖大學都會面臨這樣子的壓力,所以老師就會開始去注意到說自己的給分,是不是太過嚴格,或者是說他是不是應該幫學生考慮到未來,所以他必須要去做適度的調整,這個就是我覺得是所謂分數膨脹,或者分數通膨時代發展的趨勢」而提及評分時應以什麼作為依據,吳文傑也表示會根據班級內的相對表現,並以兼顧公平、多元項目為核心,避免依靠單一考試或是報告給分,才能充分反映學生在不同面向的能力,以達到評分公正性。
為了因應分數通膨帶來的種種問題,各校開始檢視評分方式,臺大目前已推出相關措施。當教師於系統內登記學生成績時,若A+比例超過合理範圍,將請教師說明給分原因才能進行成績上傳。而臺大教學發展中心研究規畫組教師李冠穎也表示他認為評分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學習情況,「這件事情為什麼很重要,是因為成績評量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對於我們同學,學習的回饋它不只是打分數這麼簡單,其實是透過這個分數可以讓同學知道他目前學習的一個情況,哪裡會需要調整以及哪裡需要怎麼樣去做調整」透過分數進行回饋,也能讓學生更清楚自己需要調整的地方。臺大學生小尼(化名)也分享自己選課時,經常依據教授給分選擇修習的課程「選課的時候教授給分大約佔65%吧,因為太多地方都需要用到成績了。」體現學生在選課時,分數仍為一大考量因素。
除了臺大因應分數通膨的相關政策外,政大也針對中文通識成績設立了給分標準,用於降低不同授課教師間所產生的評分落差,同時為保有一定的鑑別度,將全班學期平均成績限制在82分上下。政大學生小林(化名)則表示他認為目前政大雖有分數通膨的存在,但仍有部分教授會當掉學生:「教授給分的話大概佔35%,因為有的教授還是會當人,我們系的、還有輔系的教授也是。」而為了鼓勵學生在選課時不被給分所影響,國立清華大學也提供以T分數衡量成績,透過T分數轉換,比較輕鬆課程換算出來的T分數相對低分;比較艱深的課程換算出來的T分數則相對高分,打破學生以課程難易度、給分進行選課的思維。
談及T分數相關政策,清大學生小威(化名)解釋因為各個課程的T分數轉換方法不同,因此在選課的時候反而會考量課程的分數分布:「我會去看該課程歷年平均分數跟標準差,因為這個在我們的那個系統上面是可以查到的然後我會考量的點是在這堂課,如果我付出最大的努力,就是如果我是成績最好的,那我大概可以拿到什麼成績」。由於分數通膨造成學生選課傾向挑選高分課程,各校也針對此問題提出各種因應措施,希望透過PR值、T分數或平均分範圍等,在評分的同時兼顧公平與鑑別度,讓學生能透過分數了解自己的優勢,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