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胡維峻、林祖而、王子佩、佘恩沁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顏貝恩】
國立政治大學西側門外的路段,因路幅狹窄、車流量大,尖峰時段更讓人擔心交通事故發生的風險。政大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萬同學(化名)說道:「我會覺得很危險,因為有時候可能那個車會跑很快,每次要過(通行)之前就可能要想一想。」過去民眾通行時需要格外留意來車,隨著交通號誌啟用,安全性明顯提升。這項改變的幕後推手,正是由學生自主成立的「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
過往,政大學生會多次反映指南路交通安全問題,但隨著學生交替更迭,相關行動未能延續。為改善校園周邊交通狀況,政大政治學系學生暨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召集人游博安表示,他與同儕於1月攜手成立「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期盼以學生行動實際爭取通行安全。在執行計劃中,游博安感歎道:「我們想要做的是要拓寬這件事情,可能是整條從正門到西側門,甚至從正門一路到河邊這樣子的人行道拓寬。」透過參與式預算與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街道醫生」平臺提案,雖然原計劃未獲通過,小組隨即轉向,以現行能力推行增設行人號誌與調整標線等措施,像政大正門口新設的綠色半圓形區域,即是改善計劃的具體成果之一。
由於親友多住指南路一帶,台北市議員趙怡翔經常往返該區,經長期觀察與了解,他發現居民對改善計畫抱持著不同的理念。為減緩衝突,團隊在道路設計的執行上進行策略調整,將規劃聚焦於紅綠燈系統的設計與配置。儘管新增號誌仍引起部分反對聲音,趙怡翔指出:「我覺得很多人對於道路改善的想像都停留在揣測或者感覺,但其實這個(並)不是我覺得做公共政策決定該有的依據。」公共政策的本質是為了增加社會整體福祉,趙怡翔認為,政策制定不該憑感覺或猜測, 而應以交通數據與安全評估為依據,才能讓改善措施更具公信力與長遠影響。交通改善小組的行動也促進了居民間的交流與理解,期盼未來鄰里能持續給予關心與配合,讓指南路的交通設計兼顧安全、效率與生活品質。
趙怡翔在參與指南路交通計畫前,曾推動新生南路三段大學里的改造工程。該區於8月升級為「行人友善區」,其經驗也成為指南路規劃,改善措施包含人車分道與路口抬升,大學里里長吳沛璇說:「我們(大學里)有設置避車彎,然後不是一次到位我們也改善了,還要有暫停區。」在改善期間,吳沛璇與趙怡翔積極蒐集民眾意見,經多次調整後,逐步形成兼顧行人安全與駕駛需求的交通環境。談及指南路的改善建議時,吳沛璇回應:「任何一個環境是沒有辦法拷貝某一個地方的成功的案例,只能取它怎麼樣做成,那個過程是一個民主共同討論的過程。」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條件與需求,唯有透過居民參與民主討論,才能找出最符合地方實際的解方。
目前,指南路交通小組正在籌備更多與居民進行交流的計劃,游博安提到:「明年開始,我們會有一些實際上的地方溝通的活動,可能會有公聽會或者民意調查,確保比較沒有爭議的狀況下,然後就可以去推動指南路的整體改善。」透過與居民的頻繁交流,游博安期待為校園附近的路段提供多元改善,為用路人帶來更為友善安全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