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周穎琦、陳可於、陳俐誾、趙芷萱、張語彤 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張傳儀】
「我的生活就像是陀螺,不停得為家人旋轉。」身為三明治世代的張宜君如此形容他的生活。他描述自己的日常:早晨7點起床為無法自理的婆婆準備餐食、接著替長輩解決日常生理需求,直到下午4點孫子放學,轉身看照他的功課……一路周旋在長幼輩之間,直到回過神,才驚覺已經深夜。三明治族群在台灣已達525萬人,他們是被包夾在「上有老、下有小」之間的青壯年族群,每週承擔超過20小時的照護工作,承擔著經濟、生活與人際的三重壓力。
台灣於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中就會有一位長者,揭示越來越多人須擔任家庭照護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臺北市114年1-9月的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服務數據,就診的民眾中以「三明治世代」比例最高。此外,根據衛生局統計,112 到113年臺北市青壯世代的自殺率更呈現上升趨勢。顯示三明治族群身為家庭與社會的主要支柱,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三明治世代蔡佩芬也描述夾心照護者面對社會觀感遇到的困難:「在我們這個年代,很多人都會認為你也是(三明治世代),我也是,所以你的苦有什麼好講的,你必須要能夠堅強的去面對,才符合主流的價值。」他表示,建立讓青壯年敢於求助的社會氛圍,是大眾與政策亟需關注的方向。
為因應此現況,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於2025年心理健康月,以「溫柔星球」為題,將三明治世代作為主要關心群體,設計了系列網路活動《口袋裡的金句卡》及《心裡有話—互動遊戲》,期望透過遊戲與牌卡抽取讓參與者意識到自身的情緒與壓力,同時也能察覺身邊親友的情緒困擾並伸出援手。活動雖立意良善,網路也使其更普及,然而蔡佩芬指出內容過於大眾化,難以針對三明治族群的特殊壓力進行深入回應,並期望政府的行動能跨越網路上的傳遞,將心理支持的行動個別化:「現在政府對於高齡社會有長照服務,那我認為也可以針對三明治族群。有些時候我們要請假,但是公司並沒有認同心理健康、暫時逃離的一個制度。」她說明目前心理健康假僅適用公務員與學生群體,職場端尚未認證心理健康的正當性,若能為三明治族群提供相關的職場休假權益,職場壓力將會大幅減輕。
除了心理健康月的相關活動實施,政府近期推行「青壯年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除了提供三次的心理諮商費用補助及辦理相關議題講座,也設立諮商專線,以回應三明治族群的需求。對此予愛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柳宇哲肯定近年政府在心理健康政策上的努力,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擴增與政府將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年齡限制擴增到45歲等,顯示政策面已有意識到青壯年族群的心理壓力。然而他也說明政策雖持續補足,但三明治族群在心理求助時仍可能受限:「他們因為沒有到醫療(院所)界定的生病,所以他們很難獲得合理支持,青壯方案三次結束後他們會遇到的是經濟上面無法負擔繼續支持他們進行諮商,或者是他們去尋求一些協助的時候,也會屬於一個(被忽視的)邊緣。」雖然政策已有所延伸與補助,但三明治族群在實際獲得心理支持上仍存在空窗與限制。
面對三明治世代長期在家庭照顧與職場壓力間拉扯的現況,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蔡培元指出,台灣現行制度雖逐步補足,但仍不足以支撐照顧者的負擔。他強調:「政府在兒童與家庭的照顧上應該要負起更多責任,投入更多資源。」他認為,現階段長照與公共托育的供給量仍偏低,補助範圍有限,導致許多家庭只能以個人力量撐過壓力。未來若能強化家庭照顧假與育嬰津貼的彈性、鼓勵企業設置托育空間、推行遠距或彈性工時制度,能讓照顧者在職場與家庭間取得更大喘息空間。三明治世代不僅需要資源,更需要被理解與支持的環境。當政府與社會能共同承擔照顧責任,照顧者才不再孤立於壓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