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張皓承、張祖倞、黃瑀涵、何蘊文、閔相慈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吳宏宇】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朱立熙9月24日在臉書發文,形容當天收到8封學生請生理假的信件「像是8張撲面而來的衛生棉」。文章一出,立刻在社群間引起爭議,也讓校方啟動「校園性別事件」相關調查程序。根據《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請假規則》,生理假不需檢附證明,但朱立熙的發言卻將正當請假理由與污穢意象連結,引發月經污名與性別歧視疑慮,也讓校園性平制度再度成為焦點。
對於請假的申請,老師選擇直接發文提及學生,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的行為,卻可能讓學生間接產生被公審、不受到尊重的感受。對此,當事人吳同學(化名)表示:「可能也會擔心說老師記住自己,不管是像他文章裡面寫的期中預警,還是可能會因此而被打很低分,就是會顧慮的原因。」學生的課程成績掌握在老師手中,恐怕導致未來有生理假需求的學生不敢放心使用請假制度。而另一位政大學生丘旻軒則認為,政大學生會作為學校級的學生自治組織,迅速做出回應是對於事件的重視:「我們學生會很快出來去說明自己本次事件的嚴重性,然後還有什麼月經汙名化之類的議題啊可以看到我們學校的學生,對這種兩性、平權這種議題是有蠻正確的價值觀。」肯定政大校園內的性平思潮與學生對議題的敏銳度。
依照《政大校園性別事件防治規定》,本次事件經性平會決議,已開啟「公益啟動調查」程序。調查小組將訪談行為人與被害人,彙整調查報告,並在四個月內送交性平會專案會議審議。對此,政大性平會委員徐若菱表示,當校園內出現像是多元性別友善廁所等具有爭議的議題時,如何完整呈現議題的多面性,以及讓學生能理性討論,取得共識與支持是最大的挑戰。他強調,透過學生會講座、工作坊的形式推廣性別平等教育,同時讓學生理解與討論性別議題,是性平會與學生會持續努力的方向,也是希望藉由主動推廣,避免未來相關事件再次發生。EdYouth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也呼籲:「那學校可以更積極的來處理,比如說像不把生理假納入病假的規範,因為還是有學校的生理假是跟病假一併處理的,那學校不管是學生或者是老師也可以共同來監督。」他補充,除了強化學生與教職員的性平認知外,教育部、學校與學生三方以更積極的態度彼此合作與監督,才是推動校園性別平權的關鍵。
觀察國內大專院校在性別平權政策的落實情況,國立臺灣大學近年在教授葉丙成個資事件及校舍性平爭議後,特別強化性別事件通報及調查程序,並增設性平專責窗口與教育訓練課程,同時推動「性別主流化」教育資源,要求新任教師參與相關培訓課程。另一方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則採行雙導師制度,將學生請假事務統一由專責導師處理,避免任課教師因生理假等議題而產生評分疑慮,也使學校能更全面掌握學生身心狀況,營造正向且健康的學習氛圍。臺師大學生會會長黃莨騰也肯定政大對此次生理假事件的即時處理,他表示:「我想這個立即性對於影響校內氛圍,又或者是對於社會大眾的宣示,我覺得這應該是對於整體環境有幫助的。」他也指出,此次生理假事件讓各大學重新檢視校內性別平權制度與支持機制,對性平文化的推進產生正向效果。
生理假作為女性面對非自願的生理狀況時合理休息的權益,是性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此,政大學生會會長陳昱靜表示:「那我們也會持續規劃相關的講座或是活動,將這個受眾擴大到教師也可以參與。」他承諾,學生會將持續推動性別教育,不僅是讓學生能有基本的性平意識,也能讓老師在教育現場,更加注重師生間的性平觀念以及互動關係。在未來, 校園內的性別歧視與月經汙名該如何被消除, 以及如何營造校園性別平等的環境,將會是師生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