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5-09-18
◎公圓環拆除前的全貌。示威團體利用投影,在高架橋橋墩投影出此次「守環行動」的核心訴求。

◎公圓環拆除前的全貌。示威團體利用投影,在高架橋橋墩投影出此次「守環行動」的核心訴求。

◎守環行動現場,諸多學生組織與民間團體輪流進行宣講,顯現公館圓環拆除案的備受關注。

◎守環行動現場,諸多學生組織與民間團體輪流進行宣講,顯現公館圓環拆除案的備受關注。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張志豪,以及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出席示威活動,期望政府正視民意。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張志豪,以及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出席示威活動,期望政府正視民意。

◎示威現場標語標語,顯示民眾對圓環拆除可能帶來的交通黑暗期倍感擔憂。

◎示威現場標語標語,顯示民眾對圓環拆除可能帶來的交通黑暗期倍感擔憂。

◎公圓環拆除前的全貌。示威團體利用投影,在高架橋橋墩投影出此次「守環行動」的核心訴求。
◎守環行動現場,諸多學生組織與民間團體輪流進行宣講,顯現公館圓環拆除案的備受關注。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張志豪,以及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出席示威活動,期望政府正視民意。
◎示威現場標語標語,顯示民眾對圓環拆除可能帶來的交通黑暗期倍感擔憂。

 【政大之聲記者張皓承、張祖倞、閔相慈、何藴文、黃瑀涵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吳宏宇】

  1968年啟用的公館圓環,位於基隆路與羅斯福路交會處,長期以來不僅是台北南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更是串聯台大、台師大、台科大、政大等多所學校的公車路線,成為許多學生熟悉的通勤景觀。然而,從1970年代末福和橋通車以來,龐大的車流未能有效分流,公館圓環的交通效能逐漸受到質疑。近七年來,它甚至成為台北市交通事故最多的路段,讓這個地標被冠上「危險」的標籤。

  台北市交通局在八月宣布,公館圓環將於9月13日拆除,並同步進行公車專用地下道填平作業,這項舉動引發學生族群的關注與異議。其中,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受到不小的影響,師大學生會會長黃莨騰指出:「現況是學生可能可以利用下課時間,及時趕到另一個校區來修課,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填平地下道的話,他很有可能這二十分鐘是趕不到的,那這樣子其實剝奪了學生可以跨校區選課的權益。」擔心車行地下道的填平將增加通勤時長,成為學生跨校區修課的阻礙。此外,高中上學必經公館圓環的政大學生通通(化名),也向我們說明對圓環拆除的想法,「我個人覺得拆除(圓環)我會有點難過,因為那畢竟是我高中上學通勤的回憶。」顯示公館圓環不僅是通勤地景,也承載著許多學生的日常記憶。

  除了學生以外,公館圓環周邊居民與民間團體也對市府拆除圓環的決策表達強烈反對。華興里里長陳峙穎說道,拆環工程的時間恰好碰上環狀線動工,雖然華興里與公館圓環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因為交通連鎖效應,整條木柵路都將受到衝擊。「我們就是住在木柵路兩側的住戶,他出入就一定會經過這邊,一定會很塞的,這個交通黑暗期是勢必無可避免的。」發起「守環行動」的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則指出,過去民間團體曾多次提出圓環標線改造方案,政府卻不願採納,堅持拆除圓環。他期望透過抗議行動,讓民眾的需求能獲得更良好的表達管道。

  面對外界質疑政策缺乏評估、罔顧民意,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長張建華強調,拆除圓環並非未經評估的決策。他指出,圓環適合設置在多叉路口且車流量較少的地區,透過繞行方式減少來車流交織,但如今公館圓環車流龐大,早已失去原先功能。「未來改成正交路口的時候,我可以根據車流特性去做出不同管治方式,還有調整這個秒數,會讓整個路口的運行效率是更好的。」至於民眾擔心大眾運輸時間拉長,張建華回應,這是因誤解所導致。透過道路重新規劃,讓原本無法進入地下專用道的公車,也能改走平面專用道,提升通行效率。此外,因應當今人本交通的理念,規劃後的路口將能減少行人繞行圓環的距離。

 

  目前,北市府已正式展開公館圓環拆除及地下道填平工程,但工程能否如官方所言提升效率與安全,仍有待後續觀察。下一代人本交通協會理事長王晉謙表示,政府主張正交路口能改善人本交通,實際效果則取決觀點不同。「如果單就說讓行人直覺穿越,或者是讓行人能夠方便通過那個路口來講,確實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談的是說,因為現有圓環的碰撞型態都是擦撞,不會造成嚴重的意外事故。」他認為,改為正交路口後,死亡車禍的風險必然上升。面對學生、居民與交通團體持續的反對聲浪,拆環爭議恐怕將在施工期間持續延燒。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 直播中On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