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5-05-26
1.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藝文推廣科統計指出,民國100年至112年間社區劇場參與數穩定成長,充分展現地方文化活力及持續推動的成果。<br>◎照片提供: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藝文推廣科

1.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藝文推廣科統計指出,民國100年至112年間社區劇場參與數穩定成長,充分展現地方文化活力及持續推動的成果。
◎照片提供: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藝文推廣科

2. ◎168劇團講師到社區指導,高齡者圍坐討論劇本內容,從自身經歷出發,將人生故事轉化為舞台劇本,為演出做準備。<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2. ◎168劇團講師到社區指導,高齡者圍坐討論劇本內容,從自身經歷出發,將人生故事轉化為舞台劇本,為演出做準備。
◎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3. ◎歷經一整年努力排練,上台演出當天,演員們與鄉長一同留下合影,記錄這段充滿汗水與笑聲的回憶。<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3. ◎歷經一整年努力排練,上台演出當天,演員們與鄉長一同留下合影,記錄這段充滿汗水與笑聲的回憶。
◎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4. ◎在導師指導下,不分年齡共同參與劇場創作,蘇彥同與蘇彥舟合作為偶頭上色,將童趣與想像力具體呈現。<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4. ◎在導師指導下,不分年齡共同參與劇場創作,蘇彥同與蘇彥舟合作為偶頭上色,將童趣與想像力具體呈現。
◎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5. ◎劇場排練結束後,長輩們親手準備小甜點與茶飲,與大家一同分享,成為活動中的溫馨時刻。<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5. ◎劇場排練結束後,長輩們親手準備小甜點與茶飲,與大家一同分享,成為活動中的溫馨時刻。
◎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6. ◎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為劇場演員拍攝個人劇照(上),並將社區故事製作成卷動式故事箱(下),透過照片與劇情內容,將長者的人生經歷與社區記憶傳承。<br>◎照片來源:顏貝恩拍攝

6. ◎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為劇場演員拍攝個人劇照(上),並將社區故事製作成卷動式故事箱(下),透過照片與劇情內容,將長者的人生經歷與社區記憶傳承。
◎照片來源:顏貝恩拍攝

1.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藝文推廣科統計指出,民國100年至112年間社區劇場參與數穩定成長,充分展現地方文化活力及持續推動的成果。<br>◎照片提供: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藝文推廣科
2. ◎168劇團講師到社區指導,高齡者圍坐討論劇本內容,從自身經歷出發,將人生故事轉化為舞台劇本,為演出做準備。<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3. ◎歷經一整年努力排練,上台演出當天,演員們與鄉長一同留下合影,記錄這段充滿汗水與笑聲的回憶。<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4. ◎在導師指導下,不分年齡共同參與劇場創作,蘇彥同與蘇彥舟合作為偶頭上色,將童趣與想像力具體呈現。<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5. ◎劇場排練結束後,長輩們親手準備小甜點與茶飲,與大家一同分享,成為活動中的溫馨時刻。<br>◎照片提供: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
6. ◎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為劇場演員拍攝個人劇照(上),並將社區故事製作成卷動式故事箱(下),透過照片與劇情內容,將長者的人生經歷與社區記憶傳承。<br>◎照片來源:顏貝恩拍攝

       【政大之聲記者顏貝恩的採訪報導】

  隨著產業轉型與科技發展,鄉鎮年輕人大多選擇到都市生活,留下逐漸老化的農村。根據2024年統計,台灣農業重地雲林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21%。在農村人口外移和高齡化的影響下,許多長者獨守空屋,與社會逐漸脫節。為了讓高齡者走出家門、融入社區,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自2011年推動「社區劇場」計畫。這些年來,計劃已經串連超過50個社區,創作35本以上的劇本,並培訓了許多在地素人演員。透過戲劇,長者重獲自信與歸屬感。

        社區劇場計畫邀請168劇團的老師帶領演員從破冰遊戲出發,引導長者從肢體動作、聲音表情,一步步地放下戒心。瓦磘社區劇場演員盧碧霞說道:「他(老師)會說演戲(有錯)都沒關係,慢慢來,我們時間還很長,一次不行,兩次就可以了。」最初面對劇本,盧碧霞常常緊張得手心冒汗,但老師的鼓勵如同定心丸,讓她放下心中的恐懼。一年多的排練,她不僅記住了台詞,更找回了久違的自信。談到過去排練的劇情,長南社區劇場演員陳淑娥眼眶泛紅哽咽道:「早期鄉下女孩子的生活,幾乎就是在家裡幫忙工作、照顧弟弟妹妹,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但是我看都很感動,做女兒真的不簡單。」語氣中帶著深深的共鳴,雖然非自身經歷,但那段被時光磨平的記憶,卻與陳淑娥熟悉的鄉村背景緊密相連,讓她難以抑制情感的流露。

        藉著雲林國際偶戲節日的風潮,今年社區劇場引入節能減碳的方式製作新道具——偶頭。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藝文推廣科江瀚提到:「長輩上完我們這個課程,他就在家拿了紙箱開始纏繞內部(結構),子女就說阿爸你在做什麼,這看起來很好玩,然後連孫子也都一起來,最後全家一起來弄(偶頭)。」原本屬於長者的手作時間,卻因好奇心的擴散,三代同堂在紙箱間笑聲不斷,家庭關係也悄然拉近。蘇彥同和蘇彥舟也在爸爸的帶領下加入劇場籌備,他們分享:「(早期跟)社區劇場的阿公阿嬤是比較不認識一點,後來就越來越熟了,感情比較好一點。」透過對稿、偶頭製作、排練與共餐,鄰里之間的關係愈發緊密,也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

        舞台上,並非專業演員的華麗演出,而是長者用樸實的語言,真情演繹著屬於他們的故事。雲林縣元長鄉公所社區營造中心組長蘇育正說道:「演戲的期間,我們會針對他(演員)的角色拍一張劇照,故事箱的話,我們出去外面擺攤或是展演的時候,可以來跟大家講故事。」劇照被製作成「故事箱」,成為延續記憶與情感的載體,也把戲劇的溫度帶到社區之外。這樣溫暖而純粹的畫面打動了衛生福利部,因此頒發113年「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活躍獎」,給予長輩們一份實質的肯定,讓他們在舞台上找回自信與價值。

        在第三人生階段,臥床不是長輩長壽的目標,而是要活得健康、有尊嚴,自信地走完人生每一步。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劉立凡建議:「(社區)可以有多元性的活動帶領,化被動為主動的形式,(高齡者的)主動性越強,讓他的角色扮演越明確。」透過跳舞、唱歌多元形式的參與,長者不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而是能牽動社區、帶動他人的行動者。未來,社區劇場希望大家一起走進社區,陪長輩共同創作,讓晚年既安穩,也點亮生活角落,綻放故事與光彩。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 直播中On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