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李慧心、梁宜彤、吳宏宇、鄭又瑄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余亭萱】
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經典小說《1984》出版至今約75年,在4月3日迎來第一部台語文翻譯版本。近年來,像是《小王子》、《傲慢與偏見》、《格林童話》等知名外國文學小說,也陸續被翻譯成台文版,外國文學翻譯作品也因為原著知名度高,加上不少出版社會搭配推出有聲書的版本,讓本土語言的翻譯作品逐漸受到關注。
過去政府推行以國語為主的語言政策,導致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本土語言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不只在學校,甚至連在公眾場合及家庭環境中都全面鼓勵使用華語,讓本土語言逐漸失去日常使用的機會。對此,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蔡惠名說道:「就是戒嚴的這一段時間裡面完全是停滯。所以導致於現在要來做臺語(文學)的話,其實會很辛苦」他也認為這樣的政策造成本土語言出現了世代斷層,新的世代從小主要接觸的是華語,使用習慣早已改變,加上現今並非所有台語使用者都具備完整聽說讀寫能力,也讓推動台語文學時,經常遇到讀者看不懂台語文字的相關問題。
雖然教育部在2011年就推出《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制定一系列的台語標準字,不過在實際翻譯文學時,還是常出現與官方辭典不同的用字,《小王子 台法對照版》譯者劉麗玲表示:「因為我知道說楊青矗先生的臺華雙語字典跟我們教育部的常用閩南語辭典有一點點的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在我這本書裡面最後我有列表格(做比對)。」他根據個人的字典使用習慣,因此選擇了不同版本的譯字,與此同時,他也考慮到讀者在閱讀時的方便性,特別列出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蔡惠名對此也補充,出版社在審稿時往往傾向使用台語標準字,與讀者習慣的口語用字不同,這也讓台語翻譯工作者經常陷入兩難。
另一方面,有聲書的出現,則成為了推廣與學習台語文學的一大助力,民眾可以一邊聆聽台語發音邊對照文本,逐漸熟悉台語的文字系統,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陳麗君說明:「用有聲書配合文字,就會發現其實很好讀,這個很口語,而有聲書也的確是推廣(台語文學)很重要的方式」,而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也說道:「它其實就讓台語文的出版品可以更大幅度地去擴及到很多還在學台語或者是很會聽臺語可是還沒有學習臺語的讀寫的讀者」他也提到,有聲書進一步帶動了台語繪本跟其他出版品的銷售熱潮,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台語文學的各種可能形式。
本土語言在歷史中曾經中斷,如今雖然逐漸復甦,但在傳承與推廣上,依然面臨不少挑戰。在翻譯文學中,透過不同的出版品形式,讓讀者能用更有趣、有效的方式重新認識台語。鄭清鴻也提到:「需要依靠想要去做這些經典翻譯的譯者來推動這件事情,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它的速度沒有辦法到很快」,他認為,如果未來有更多人願意投入台語翻譯的工作,這些作品就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也會成為台語文學發展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