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李慧心、梁宜彤、吳宏宇、鄭又瑄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余亭萱】
世新大學學生在3月17日到教育部陳情,抗議學校將選修課的開課門檻提高至30人,讓學生必須找人一起上課才能成功開課。因此,學生們成立了「我們不要30門檻」行動小組,反映開課門檻提高後,許多師生都面臨無法開課的壓力,甚至在選課時間尚未截止前,提前停開許多課程。此外,根據行動小組統計,從108到113學年間,世新大學的課程從219減少到142堂,少了將近三分之一,嚴重影響教學與受教權益。
世新大學近年陸續調整學士班選修課的開課門檻,從原本的20人,先調到25人,現在更提高至30人。門檻提高的主因之一是少子化,大專院校整體的招生變得越來越困難,尤其對私立大學的衝擊更加顯著,進而影響修課門檻的達成率。除了少子化的影響外,「市場機制」也開始進入校園,開課變得像是一場自由競爭,如果選課人數不到30人,可能被當作不具效益而被淘汰。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執行秘書張志綸對此說明:「學校背後的目的,我們當然認為他要降低成本,還有讓老師的開課,更有所謂的市場效利。」面對少子化與市場競爭壓力,世新以提高選課門檻因應,但卻因此壓縮老師開課的空間,學生能選的課變少,整體教學彈性也受到影響。
對於選課門檻提高的爭議,世新校方說明,若是會影響到畢業資格的課程,不會受到這項門檻限制。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陳益能則指出,相較於基本必修課,豐富且多元的選修課才是培養學生專業深度與興趣探索的關鍵,若僅剩下最低限度的必修課得以維持,學生的學習選擇與發展空間將會被大幅壓縮。世新大學廣電系的學生Yoyo(化名)也說道:「最低標應該要降為15或是12,這樣才能讓真的想認真學習這堂課內容的學生獲得公平的對待。」他認為,校方雖保障畢業基本門檻,但可能忽略學生對課程多樣化的需求。
相較於其他私立大專院校的選課人數門檻,輔仁大學僅需要十人,門檻相對較高的文化大學也只要求20人,反觀世新大學卻提高至30人,陳益能因此說道sound-bite:「老師開課,會有很多考慮,我覺得最糟的就是(開課)開得很保守。」他認為,高門檻的選課人數會影響教師的開課意願,即便有真正想傳授的課程,也可能迫於選課門檻而選擇開設更容易吸引多數學生的課。
世新大學目前的選課制度正面臨挑戰,也引發校內師生對未來改革方向的思考:「我們會認為這應該要至少要召開公聽會,然後沒有達到一定的共識前,這個東西是不能去實行的。」張志綸指出,這次的門檻調整並沒有事先和師生討論,很多學生都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收到停課通知,也因此造成許多爭議。Yoyo也表示:「我覺得學校可以調查學生們的興趣,並以學生的興趣開設相關課程,這樣讓學生們對於選課的熱情會比較大,然後就不會有沒有到門檻,學生也不想要選這堂課的問題。」他補充,未來在選課制度的調整上,校方若能建立更完整的溝通與參與機制,將有助於減少爭議、提升共識,才能打造一個更多元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