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5-03-28
◎無論如河書店將老屋重新改造成一處可以使人安放與療育心靈的一個處所。

◎無論如河書店將老屋重新改造成一處可以使人安放與療育心靈的一個處所。

◎古厝Go True團隊在老屋新用空間所設計出可以與民眾互動的小角落。

◎古厝Go True團隊在老屋新用空間所設計出可以與民眾互動的小角落。

◎無論如河書店將老屋重新改造成一處可以使人安放與療育心靈的一個處所。
◎古厝Go True團隊在老屋新用空間所設計出可以與民眾互動的小角落。

 

【政大之聲記者政大之聲記者  鄭又瑄、李慧心、吳宏宇、梁宜彤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余亭萱】

  位在捷運台電大樓站的「大安區古風里中央通訊社龍泉宿舍群」,配合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近年來推動的「老屋新用計畫」,其中四戶空間已經修繕完成,並在8日正式營運。從105年開始,該計畫就嘗試透過再利用私有閒置房屋,結合公開徵求進駐團體的機制,讓在地團體得以加入,共同活化周邊環境。根據《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屋齡超過30年就會被視為老舊房屋,而內政部統計顯示,國內老屋數量逐年攀升,六都中又以台北市比例最高。

  台北市老屋閒置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房屋都市更新難以執行,除了基地範圍必須在都市計劃內,土地面積也須符合規定的門檻,才能近一步申請。另外,台北市空屋大多是居民購買第二宅後,沒有使用機會而閒置的舊房子。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也提到:「過去台北市政府在推動這種更新跟調整的個案,因為量體都不多,所以這種量體丟到大市場上面來說的話影響有限。」雖然政府推動都市更新的立意良善,但依照目前的執行數量來看,仍然無法實際解決台北市老屋閒置的現狀。

  從112年開始,台北市都更處提出了「老屋新用計畫2.0」,以創意經營、社區共好及公益回饋行動為主,著手進行空間修繕與活化。目前龍泉宿舍群已有四個團隊進駐,共同執行老屋新用計畫,分別是「綠點點點點」、「樂聚共好實驗所」、「無論如河」、「古厝Go True」。其中,書店無論如河負責人高伃貞說道:「在市中心有一個這樣的空間延續他們的一些理念,這個老屋他即將走到生命尾聲的時間可以給他一些不一樣的精彩的最後ending。」邀請團隊進入社區的古風里里長孔憲娟也有類似的想法,認為此計畫除了能讓老屋成為里民的共享空間之外,也帶給社區與居民新的互動模式,建立雙向溝通的橋樑。

  在土地使用規範中,龍泉宿舍群屬於住商混合的類型,相較於單純的住宅或商業建築,改建難度更高,因此在轉型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古厝Go True團隊成員Eric(化名)說明政府在執行老屋新用計畫時只會補助部分費用,剩下的金額則由團隊自行籌措:「因為這個空間是政府的計畫,以非營利為目標,所以我們都會來跟來參加活動的人收場地費,也都是支應這些水電瓦斯支出。」高伃貞也補充說明書店內部的志工並沒有實際報酬,如何維持充足的人力也是一大挑戰:「我們這群志工變成是沒有薪資酬勞,大家為什麼要來?我們可能要創造一些意義。」儘管在經營上遇到許多困難,但依然沒有澆熄每個團隊想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好的決心。

  除了台北市之外,目前各地方政府都開始重視老屋閒置的問題,努力打造更友善的城市空間,孔憲娟對此計畫抱持著正向態度:「我主推就是人文、藝術、文化、環保,所以這個社區有一些年輕人的進駐,會有一些新的思維,會擦出很多不一樣的火花。」老屋新用計畫不僅只是重塑老建築的定位,更代表著舊時代與新世代的互動。不過,如何讓計畫長期經營下去,並持續擴大規模,關鍵在於政府資源、民間力量與社區參與的結合,讓老屋不只是被重新利用,更能成為連結居民、活絡城市的契機。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 直播中On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