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顏貝恩、王翊丞、黃千艾、魏岑軒 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洪翊程】
為了提升市民使用公廁的體驗,台北市公園處去年啟動公廁改造計畫,將過往公園內的流動廁所升級為景觀公廁。不但將狹小、密閉、陰暗的傳統廁所,改善為寬敞、舒適、明亮的如廁空間,公園處也特別考慮到高齡者、親子家庭以及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提供更多公廁設施與功能。根據計畫內容,新設的景觀公廁除了具備無障礙設計,還設置了親子共用空間,包括兒童馬桶、換尿布台、安全椅,以及耐磨防滑的地面,為民眾提供更加安全的公共空間。負責規劃景觀公廁的設計師戴立勤提到:「我們要顛覆它,(廁所)不是我們的經驗裡面一個骯髒的處所。」公園是一個讓人放鬆的空間,因此改造時,必須要考慮到不同族群的需求。
為了打破傳統公廁刻板印象,公廁改造計畫融入了自然元素。設計師運用垂直線條展現樹林意象,並以銀灰色取代舊式流動廁所的突兀色調,讓公廁自然融入景觀。另外在改善通風系統時,他們以葉片輪廓設計透氣窗口,不僅美觀也增進通風,還巧妙地加入了窗櫺來兼顧隱私需求。整體設計不僅加強了公廁的功能性,也增添了美感。儘管如此,推行計畫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戴立勤指出,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需要改變民眾對公廁的負面印象。過去,公廁常被視為髒亂不堪的場所,這影響了人們的使用意願。為此,設計師團隊放下傳統思維,並借鑒日本規劃公共設施的精神,尤其著重在材質選用及夜間設計的考量。這些布局將在無形中提升民眾的使用體驗,從而改變公廁的形象,消除人們對其誤會。不過,儘管公廁內部設施已大幅改善,但公廁外仍有道路不平的坡道,造成身障者的不便,天和里里長蔡明松透露:「無障礙環保廁所要配合坡道,讓這些(行動不便的)使用者,能夠有一個進出方便的通道。」顯示計劃仍有進步空間。
目前,士林、北投區的蘭興、東和、天母、榮華等公園內,已有21座景觀公廁正式開放。東和公園曾使用過景觀公廁的居民小馮老師(化名)說道:「過去很噁心,一打開很臭,進去都是忍耐著,非不得已不會想去用。現在的景觀廁所我覺得很先進。」他強調,景觀公廁的導入,徹底顛覆了民眾對公廁的刻板印象。然而小馮老師補充,:「可能前面一個使用的人,他沒有很注意的時候,就會造成後面的人使用不便。」他認為在公廁使用體驗得到提升的同時,市民的衛生意識也該同步跟進。
為此,蔡明松呼籲市民:「大家(民眾)一定要有功德心,(把廁所)當成你家的廁所愛惜使用,讓大家有一個非常愉悅的使用空間。」民眾須共同維護新建的景觀公廁,才能確保共融設計發揮最大效益。此外,公園處未來將持續推動公廁2.0計畫,戴立勤表示,若能將公廁結合網路,開放民眾提供回饋,讓民眾參與改善過程,才能真正符合大家的需求。至於如何保護景觀公廁,以延長使用壽命,他提出透過感應裝置統計每日進出人流的做法。蔡明松也說道:「在廁所的附近裝設監視器,萬一(廁所)被破壞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從監視器中)調到進出的人員。」唯有安全與便利並重的公廁,才能真正成為友善的公共設施,並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與市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