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5-03-13
◎ 充滿來訪顧客留言與簽名的牆面,展現了他們對「燦爛時光」的情感連結,營造出一個溫馨、開放的文化友善空間。<br>◎照片來源:黃千艾拍攝。

◎ 充滿來訪顧客留言與簽名的牆面,展現了他們對「燦爛時光」的情感連結,營造出一個溫馨、開放的文化友善空間。
◎照片來源:黃千艾拍攝。

◎ 多元的書籍與包容異國文化的精神,是燦爛時光的一大特色,將書店空間打造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br>◎照片來源:黃千艾拍攝。

◎ 多元的書籍與包容異國文化的精神,是燦爛時光的一大特色,將書店空間打造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照片來源:黃千艾拍攝。

◎ 充滿來訪顧客留言與簽名的牆面,展現了他們對「燦爛時光」的情感連結,營造出一個溫馨、開放的文化友善空間。<br>◎照片來源:黃千艾拍攝。
◎ 多元的書籍與包容異國文化的精神,是燦爛時光的一大特色,將書店空間打造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br>◎照片來源:黃千艾拍攝。

【政大之聲記者魏岑軒、顏貝恩、黃千艾 、王翊丞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洪翊程】

  「That book can build my soul.」——母語書勾起了異鄉人心中對家園的思念,而這份情感也被化作東南亞書店「燦爛時光」的核心理念。書店的創立,源於創辦人張正與廖雲章受一位印尼移工的話啟發——「有書可以讀,我就自由了」。燦爛時光以「只借不賣」的經營模式,打造獨特的東南亞文化場域,同時讓閱讀成為人們心靈的寄託。
 
  然而,在燦爛時光創店十年之際,書店卻因近年來東南亞書籍在圖書館的比例漸漸提升,在2月6號宣布即將熄燈的消息。張正解釋他收起書店的原因,「一個願意包容各種題目的空間當然是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現在要收掉,很多人在惋惜的事情,但是你要維持一個空間也是很費力。」回顧這段歲月,廖雲章將書店比喻為綠洲,來自東南亞的旅人們在這裡找到彼此,「他可能會跟別人交流經驗,然後就出去走他自己的旅程。」比起一般書店,燦爛時光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共享空間,人們跨越國籍的界線,互相扶持與激勵,建立起共同的情誼。

  隨著燦爛時光的熄燈,這種東南亞友善空間在台的發展再次引起注意,它們所創造的氛圍,持續激發人們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視與探索。造訪的顧客小八(化名)曾在書店與創辦人共同舉辦活動,這讓她有機會深入了解書店對附近社區的貢獻,「因為那個活動更認識這邊的社區,知道為什麼他會選在這個地方,它有它存在在這邊的意義。」擔任志工的楊采禕也提到了書店對移工的重要性:「身在他鄉,卻能閱讀到熟悉的文字,這對他們來說是個療癒的事情。」他回憶,有位印尼移工曾向她詢問商業相關的書籍,並透露自己過去在印尼學習過商業課程,卻因故未能繼續。然而在來到台灣後,他依然堅持以閱讀充實自己。這些故事讓楊采禕感受到燦爛時光的影響力,也讓她相信,這樣的文化空間或許能帶來希望和支持的力量。

  儘管燦爛時光的迴響顯示東南亞文化友善在台逐漸發酵,仍無法改變這些空間面臨的困境。東南亞議題對台灣群眾吸引力不足始終是一大困難。再者,經營的壓力也同樣沈重,這些專屬於異鄉人的文化空間,往往以服務與包容為核心,並非商業利益為導向。不僅如此,長期關注外籍權益的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陳容柔指出,對這些空間來說,如何增進附近居民對自身的理解是另一大難題。當它們成為移工的重要據點,便容易被居民誤解為破壞社區安寧。「如果沒有克服這個所謂的刻板印象或歧視的話,這個是需要花非常大的心力去跟鄰里溝通的。」種種問題的累積,都為東南亞友善空間長遠的經營,增添極大的不穩定性。
  
  回到現實挑戰,尋求讓異國文化空間得以延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目前燦爛時光團隊選擇將重心轉向「地板圖書館」,他們在每週日下午於台北車站擺放書籍,讓閱讀成為移工忙碌生活中的慰藉。此外,活動延伸的「地板演講」打破了空間限制, 透過Google Meet讓線上線下觀眾同步參與討論;定期的走讀活動則帶領一般民眾深入探索印尼街與異國生活圈,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張正強調,「我們其實是希望台灣可以更多元,如果有類似概念的朋友,我覺得都可以做這個,這個也不是我們專屬的使命。」隨著創新形式的發展,人人都能為台灣多元文化注入新活力,讓東南亞友善空間被看見,構築出嶄新的「燦爛時光」。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 直播中On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