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曾詩涵的專題報導】
隨著城市與農業的開發延伸至山林,「猴害」成為台灣果園的一大挑戰。獼猴頻繁侵入果園啃食果實、破壞樹木,不僅造成農民損失,也加劇人猴衝突。今年苗栗縣卓蘭鎮的果農尤為受害,有農民估算損失高達九成,一整年的心血化為烏有。而傳統的防治方式,如放鞭炮驅趕或人力嚇阻,效果有限,無法有效應對獼猴活動的頻率與規模。
談及傳統防猴策略,苗栗縣卓蘭鎮果農古鎮雄表示:「驅趕不是長久的,你驅趕以後那猴子很聰明啊,躲起來,啊你人一走還是全部又出來。」他補充,台灣獼猴的行為特性讓其破壞力超越其他動物,即便不進食,也會拉下整棵樹的果實,造成全數損毀。:「當然是說,我們不忍心殺他,可是你不忍心殺他,他就來危害我,我就沒有辦法過生活了。」古鎮雄提到,因傳統驅趕方式效果有限,有農民使用毒害或高壓電網來對付獼猴,雖然可能傷害獼猴,甚至危及人類安全,但他理解這些果農的無奈。
為了緩解農民面臨的困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出更多友善環境且具成效的防治方法。其中,防猴網罩尤為受到農民肯定,農改場副研究員陳奕君指出sound-bite:「這個網罩使用在田間的時間其實不會太長,基本上用完就收起來,所以對植株的生育或者整個生態環境,包括野生動物都完全是沒有傷害的。」此外,農地範圍大,很難全面防治,而網罩以單株保護取代包圍整個農地的防猴模式,效果極佳,經過十年反覆改良後,可保障果農至少八成的收成。雖然造價約每面1800元,對部分農民來說仍有經濟壓力,但陳奕君表示:「林保署其實在今年有把防猴網納入補助,減輕農民在製作上的一些成本負擔。」有了政府的支持,他相信這些友善的防猴設施得以被更多農民採用。
此外,民間團體「猴友善農業」也以實際行動支持友善防治理念。創辦人黃聿訢表示:「(我們)跟農民去合作,幫他們推廣友善防治的作物,讓民眾知道說,其實農民也很辛苦,然後我們可以透過支持友善防治的方式去提升農民保育的態度。」猴友善使用社群媒體影響力推廣種植過程友善猴隻的農產品,並藉由市集擺攤、舉辦講座等機會,協助改變大眾對台灣獼猴的負面印象,進一步促進人猴和諧共存。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則積極推動電圍網的架設及補助。林保署科長邱國皓表示,有別於民眾自行架設的高壓電網,電圍網參採日本防猴策略,使用高電壓低電流設計,並根據台灣獼猴習性進一步優化,兼顧防猴安全和成效:「這個電圍網的好處就是他第一夠堅固,第二彌猴如果靠近或是接觸的時候,他會感受到疼痛,但是不會傷害他的生命。」此外,今年政府調高補助,並成立五個輔導團,協助果農架設及維護電網,農民只需負擔約四分之一的造價即可獲得完整保障。
展望未來,林保署計畫持續提高補助額度,並引進日本「猴狗」計畫,訓練犬隻協助農民驅趕獼猴,進一步減少人力負擔。邱國皓說:「需要在地的民眾共同合作, 讓凝聚力跟獼猴之間產生一條隱形的界線,嘗試將獼猴引回山林。」他呼籲各社區共同參與,組織具凝聚力的防治團隊,透過合作推動防猴工作,共創人猴共存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