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4-12-10

【政大之聲記者陳品嬡、林家慶、呂詠倢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吳允中】

  今年八月,《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發布了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台灣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外籍移工受強迫勞動的情況。該航廈的建設人力多來自越南及泰國,不過聘僱移工的仲介費卻未列於政府興建工程的預算內,使得當事移工需自行負擔高額仲介費,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及身心負擔。

  台灣自1989年開放移工以來,移工人數已達七十萬以上。然而,由私部門主導的聘僱制度常以盈利為優先,忽視移工人權保障;而公部門監管不足,也導致剝削循環難被打破。菲律賓移工Phoebe May(化名)便親身經歷過高額仲介費帶來的壓力。他曾需要將每個月一半的薪水繳給仲介,這對他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損害,只能靠祈禱來安定自己,「My family is back in the Philippines, so I must be strong enough that I could cope up the stress. I just only pray. 」這不僅是許多移工困境的縮影,背後隱藏的更是深層的系統性問題。

  移工要來台工作,除了介紹人之外,還需經過母國仲介、台灣仲介的層層轉介。長期研究移工權益議題的學者簡永達直言:「臺灣的整個外籍工制度,是透過大量的私人中介做中間的引介,因為台灣並不是採國對國的直聘,那這種疊床架屋的系統就變成每個中間人他都想要從工人手上再多收一筆錢,最後成本就加諸在要出國工作的勞工身上。」根據他所進行的田野調查,一名越南移工來台工作通常需支付約二十萬台幣的費用,這筆金額往往需要靠抵押家產或借貸來籌措。不過,即便抵台開始工作,仲介仍可依據勞動部的〈私立就業服務機構收費項目及金額標準〉,以服務費為名目,在三年內每月向移工收取1500元到1800元,總計可達六萬元。這對移工本已窘迫的經濟狀況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然而,規定中對仲介應提供哪些服務並未明確界定,導致仲介對罹患疾病的移工多以解約遣返作為應對方式,罔顧移工的健康與權益。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吳靜如便說明:「仲介都沒有給他(移工)充分的訊息,就(只會)講說你現在生了重病,你必須要回家。」這種行為不僅違背收取服務費的初衷,更與《就業服務法》中仲介與移工間對等契約關係的規範背道而馳。

  監管系統的失靈進一步助長仲介剝削現象。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說明,官方對於仲介業的監管主要依賴書面評鑒,這不僅無法反映真實狀況,被勒令退場的仲介公司更少之又少。他也點出 :「台灣其實要成立商業登記太容易了,今天被撤銷營業,明天再請另外一個親戚去成立另外一家(就好),所以被政府停業的後果根本不大。」對此,中華民國人力仲介協會常務理事徐首豪則認為,問題根源在於政府長期未調漲仲介收費標準,導致業者難以平衡營業成本。他表示:「我們的服務成本是越來越高,導致我們對於客戶的服務會需要有比較麻煩的事情才介入;一個月才收一千多塊服務費,那去介入根本就是去一次賠一次。 」他進一步指出,政府未能對優良仲介業者提供足夠支持,迫使部分仲介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導致產業亂象橫生。政策配套的不足讓仲介業者難以良性競爭,環環相扣的結構性缺陷最終仍將壓力轉嫁到最弱勢的移工身上,使他們繼續深陷剝削困境。

  現行制度框架已難以處理仲介費問題中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台灣人權促進會研究員施逸翔主張,我國聘僱移工政策應從概念與制度上做全面改革 :「比方說像韓國那樣走國對國直接聘僱,不要讓營利仲介從中進行嚴重的勞力剝削。」他期許政府擁有打破現有利益結構的勇氣,建立公平、透明且符合人權價值的移工聘僱體系,終結移工受剝削的處境,讓他們的夢想不再成為失衡制度下的犧牲品。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