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林家慶、呂詠倢、陳品嬡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吳允中】
環境部在民國108年推出「資收關懷計畫」,期待透過計畫的實行改善拾荒者的生活條件並提升資源回收效率。該計畫透過優於市場的回收價格補貼、到府收運、環境改善輔導和微型保險等方式,緩解拾荒者的經濟壓力。然而,近期報導指出,由於政策推廣力度不足,再加上與拾荒者間溝通不暢,使得拾荒者對計畫的了解有限、參與率偏低,計畫成效也因此備受外界質疑。
根據資料統計,拾荒者每天工作約6至12小時,但一天的平均收入卻只有200元。他們不僅面臨經濟壓力,長期勞動也導致肌肉和關節的損傷,使用推車推著回收物穿梭於馬路中更增加安全風險。此外,因為回收物需要額外空間堆放,他們常遭到檢舉與開罰,社會對拾荒者的歧視也加重他們的心理壓力。拾荒者翁明玉提到,有些人稱他們為「撿回收的」,而非「先生」或「小姐」等更尊重的稱呼,使他們深感身分被標籤化。他談到拾荒生活中的挑戰時,補充說明:「認識我的人給我一些回收物,然後他還沒有做過回收還有分類,它裡面有一些不行賣的東西,我都是照單全收。」他解釋,為了穩定生計並避免被社區居民視為挑剔,多數時候只能選擇隱忍,進而增加心理負擔。
民間團體「五角拌」關注到拾荒者的生活困境,因此在成立後,期望透過與拾荒者的交流來增進對他們的理解,並進一步改善拾荒者的勞動環境。為了解決回收物價格日益低廉的問題,五角拌攜手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共同推動全台首座友善回收據點「Lab-22 拾驗室」計畫,透過高於市場三倍的價格向拾荒者收購寶特瓶,再由馳綠22製夢所製成鞋子對外販售。五角拌創辦人施舜仁解釋:「企業藉由比較高的價格去跟拾荒者收購寶特瓶,他們可以在對外宣稱是友善收購的寶特瓶,來作為他們的行銷或是對外企業形象的手段,希望可以藉由這樣三方共好的方式來讓回收價格獲得相對應的改善。」他也期盼,這些再製的產品未來能獲得類似公平貿易標章的認證,為拾荒者爭取更合理的收入。一年前認識五角拌的拾荒者劉鳳珠,在加入計畫後表示:「就是(可以獲得)比較多資訊啊,可以大家互相交流啊。」過往他與同業的交流機會有限,而Lab-22 拾驗室設置的免費休憩空間,讓拾荒者們在工作之餘能互相分享經驗,使拾荒生活增添溫暖的歸屬感。
為了加深社會大眾對拾荒工作的理解,五角拌推出了「拾習生計畫」。參與者從了解議題開始,再由拾荒者導師帶領走上街頭,實地體驗拾荒工作。參與者學習向店家收取回收物、翻找垃圾桶、撿拾寶特瓶,並將收集的物品分類,前往回收場變賣以換取金錢,親身感受拾荒者的辛勞。談及計畫執行以來的感想,施舜仁分享:「讓我覺得最感動的是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拾荒者)可以更知道自己工作上面的價值,然後也更願意跟大家去分享他的工作是什麼。」他表示,許多拾荒者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卑微,但透過分享職業經歷,不僅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更覺得自己的故事被聽見而受到尊重。
針對團隊與計畫的未來發展,施舜仁表明,五角拌並沒有太宏大的願景,他進一步闡述:「我們想要持續性地去陪伴拾荒者跟持續性地在這個議題上有所耕耘。像之前回收場事件的時候,或是像這次的議題上,我們可以有更多可以替這群人發言的機會,讓拾荒者的聲音能夠被更多人聽見。」他坦言,全面改善拾荒者的生活環境仍需長期努力,但五角拌會陪伴拾荒者一起面對,期望以穩健的行動以及持續不斷的社會倡議,建構更友善的拾荒者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