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陳品嬡、呂詠倢、林家慶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吳允中】
新北市文化局與社區營造協會在今年十月舉辦了「社造30世代進行式」活動,展現豐碩的社區營造成果,開展首日邀請坪林的採集人共作室創辦人陳科廷,分享他在社區營造的經驗。坪林過去是往返宜蘭與台北的交通要道,不過,由於雪山隧道通車,人潮大量減少,逐漸喪失往日的繁榮。對於坪林的未來發展,陳科廷希望在保護當地環境的同時,促進坪林經濟發展。透過飲食、沿北勢溪走讀、實作體驗等活動,提升坪林能見度,挖掘出茶葉以外的在地特色,實現坪林的永續發展。
近年來,多數青年決定離開坪林前往都市發展,但陳科廷卻選擇返鄉投入社區營造。雖然在求學時期,他大多在台北讀書。不過在往返台北與坪林兩地的過程裡,反而促使他對家鄉的發展有了新的思考。他注意到坪林的亮點除了長期仰賴的茶產業之外,也有其他專屬於坪林的獨特性。陳科廷提到:「它(坪林)其實保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因為這樣子的被保護和保留的關係,所以其實居民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對於環境之間的關係還保持在很緊密的情況。」因為人地間緊密連結,坪林仍保留著許多先民的生活智慧。這些生活智慧轉而成為他推廣時的特色。陳科廷補充,選擇從教育著手,雖然經濟上遇到困難,不過他仍堅信透過教育帶來的長期影響,可以激盪出更新穎的產業模式,讓坪林的生命力永續長流。
坪林因為在翡翠水庫的集水區內,法規限制土地開發及禁止經營旅宿業,這成為坪林產業發展的最大阻礙。陳科廷表示,距離他心目中的坪林發展藍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選擇先從飲食下手,讓大眾可以更輕易的接觸坪林的在地文化。他進一步說明:「如果我們包裝它(公民運動)是一個餐飲活動,它是一個帶你去採集、帶你去散步的行程,那他接觸到的客群其實就會比原本預期的要多很多。」陳科廷不只是透過飲食使大眾改變對既定坪林開發的想法。他也投身教育成為坪林實驗中學的老師,激起新生代對家鄉的熱情,提出獨特的社造教育理念。他認為,現代網路發達,資訊豐富,卻缺乏生活體驗。他分享:「很多實作的部分,實作包含他們用手去製作東西,用嘴巴去訪問,甚至是把這些得到的資料他們消化完之後再重新創作出來,變成新的素材。」這樣著重生活體驗的教育理念,甚至吸引了外地的家長專程將小孩送來坪林就學,也讓更多人因此了解坪林。
陳科廷在坪林的創生耕耘,不僅推廣坪林的特色,也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立基於坪林的良醫藥師本舖,是一家集合品茗、品咖啡和看診功能的複合型茶館。針對陳科廷推動坪林產業文化,良醫藥師本舖舖長張祐綾表示,大部分人對坪林的印象僅止於茶鄉,卻不了解在地茶的功效和特色。他談到:「科廷他是第一個介紹當地的特色時蔬,除了可以做茶料理之外,它還有什麼樣的一些功能。教大家去怎麼樣認識你食材的源頭,然後還有你要怎麼處理食材。」張祐綾說,透過文化特色吸引外地人到訪,遠比直接推廣坪林包種茶更能展現永續城鄉的概念。張祐綾表示,雖然坪林的觀光盛況難以重現,但陳科廷的努力能讓坪林的特色深植人心,吸引更多人關注這片土地。
採集人共作室的工作夥伴張筱翎,在談及陳科廷在團隊的角色和理念時,他讚許陳科廷具有「開源」和「開放」的精神,樂於分享成果和經驗。他表示:「比起是作為領導人的身分,我覺得他在採集人工作室其實創造一個更多元,然後有信任的合作空間。」陳科廷不僅自己具備創造力和觀察力,也讓每個夥伴都能發揮所長。採集人共作室雖然無法為陳科廷帶來社會期待的大量財富,但透過這些活動,他期盼自己能為坪林灌注更有意義、永續的財富,也讓更多人認識坪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