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4-10-28
◎林口文化小作所內的身心障礙者正在製作手工皂,進行擦皂與脫膜。<br>◎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內的身心障礙者正在製作手工皂,進行擦皂與脫膜。
◎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進行園藝治療課程的菜園中,有每組名稱的小立牌。<br>◎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進行園藝治療課程的菜園中,有每組名稱的小立牌。
◎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老師與身心障礙者一起集思廣益大改造的門口花圃。<br>◎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老師與身心障礙者一起集思廣益大改造的門口花圃。
◎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內的身心障礙者正在製作手工皂,進行擦皂與脫膜。<br>◎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進行園藝治療課程的菜園中,有每組名稱的小立牌。<br>◎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林口文化小作所老師與身心障礙者一起集思廣益大改造的門口花圃。<br>◎照片來源:林家慶拍攝

【政大之聲記者呂詠倢、林家慶、陳品嬡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 吳允中】

  新北市林口文化小作所於十月舉辦十週年暨成果發表會。作為全台首間設於特殊教育學校內的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小作所透過實作活動與多元課程,培養身心障礙者的自信與能力,推動身心障礙者與社區的共融,傳遞同理與接納的理念。

  林口文化小作所推動社區共融的契機,起源於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口罩之亂。當時,小作所發起自製手工皂認購活動,將禮盒送到在地藥局,以感謝一線醫護人員的照護,這也成為他們從被動接受服務走向主動回饋社區的轉捩點。隨後,小作所提供身心障礙者手工皂製作、義賣展售及清潔打掃等實作活動,並開設園藝治療與疊杯才藝的多元課程,培養他們走入社區與人交際、發揮所學專長的能力。其中,園藝治療課程更促進了身心障礙者與長輩的互動交流。與小作所長期合作該園藝課程的園藝治療師陳湘華表示:「長輩可以有一個角色是協助這些身心障礙青年族群,他們的經驗就是可以帶一點指導的這個東西,他們的耐心也是比較足夠的。」他補充,相較於注重口語表達的心理諮商治療,園藝治療更適合口語條件相對受限的身心障礙者,有效減輕他們溝通上的壓力,也能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提升手眼協調能力。因此,身心障礙者可以更有餘裕地在園藝場域中與長者互動,長者也能在發展興趣之餘深入認識身心障礙者,彼此互相受益。

  小作所的共融推動也延伸至社會實業層面,從今年六月開始,「唐寶寶清潔隊」便每週兩次到綜合式長照機構鑫淼天使居提供清潔服務。天使居副秘書長莊金德對唐寶寶的工作態度給予高度評價,他說明:「我覺得他們(唐寶寶)非常的認真、非常的盡責,常常看到他們趴著啊,刷地啊,擦窗戶玻璃這樣子。 」他也進一步補充,天使居希望能提供長期服務機會給唐寶寶清潔隊,讓他們透過所學自力更生。此外,小作所也將長期推動的手工皂製作企劃作為跨世代共融元素,讓身心障礙者擔任手工皂闖關任務的關主,與幼稚園小朋友互動,促進跨年齡共融。小作所透過相輔相成的多元課程與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身心障礙者積極參與社區生活。

  然而,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排斥與偏見仍是推動共融的主要障礙。小作所副主任王雅萱指出:「當初要在這邊設這個小作所,其實是被當地居民反對的,那其實大概就可以看得出十年前大家對於身心障礙的這個族群,可能還不夠理解跟友善。」他舉例說明,曾有所內的自閉症青年因對女性頭髮感興趣,無意間引發性騷擾的誤會。當小作所嘗試與社區溝通尋求理解時,卻收到超商店員帶有歧視意味的回應。而外界貼給身心障礙者的污名標籤,也往往讓家屬們自我設限,認為孩子可能在與社會相融的過程裡遭遇誤解或欺凌,因此不願提供他們融入社會的資源。對此,王雅萱表示,共融須從相互認識開始,小作所希望透過社區互動增進理解與包容,並讓家庭照護者信任孩子,支持他們融入社會。

  展望身心障礙者與社會共融的前景,王雅萱強調:「要讓別人更認識我們之前,我們其實要先夠了解自己。」他進一步闡述,在推動共融之前,盤點在地資源是關鍵,只有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才能有效推動共融措施。共融模式需要理念、行動與資源整合全面配合,才能持續在地發展,營造友善社會氛圍,讓身心障礙者感到被接納與尊重。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