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呂詠倢、陳品嬡、林家慶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吳允中】
隨著臺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照護需求也持續上升。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政府持續推動長照2.0政策,其中也包括老年失智的照護計畫。失智照護圈的建構除了醫院的協助之外,也需要社區據點、藝文單位等多方合作。透過被稱作「社會處方」的社交活動,進一步延緩和預防失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文山區是台北市高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區內的景美醫院也在今年下半年成為台北市首家權責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除了設有身心科、神經內科等多元服務之外,也強化社區失智照護的整合功能。不過,失智照護圈在推展社會處方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困難。
景美醫院成為失智服務的「轉口港」,透過佳醫健康基金會與其他社區失智服務據點合作,將失智症的個案轉介進行階段性分級照護。不過談及社會處方治療方面,景美醫院與佳醫健康基金會合作之權責型失智服務據點主任張綺鈺指出:「這些長者因為情緒不是那麼穩定,有些也會失智伴隨失能,所以我們走出去這一塊是比較少在帶出去了」但他也強調,據點內的藝術、音樂、運動等多元輔助療程,仍然有助於延緩失智,並維持長者的體適能和肌力,積極透過各式活動讓健康與亞健康的長輩都能在社區安心養老。除此之外,張綺鈺也補充說明,目前「三貓處方箋」計畫在地方推行社會處方有顯著成果,這項計畫透過文山區山林環境結合五感體驗,讓長者在感受戶外氣息之餘,增進肢體律動,走入社會,延緩失智。
然而地方社區據點的照護常面臨挑戰,例如失智伴隨的失能問題,和照顧人力短缺。前成功愛活樂園社區式日照中心主任陳海倫說明:「人力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前是不敢貿然帶去博物館或什麼,其實應該是說我從日常生活著手。」他強調,應該從機構內部的課程做起,提供簡單且低風險的社會處方方案,同時應該更關注長者的需求,讓他們擁有生活的尊嚴。對於失智照護陳海倫進一步分享了他對失智照護的看法和願景。他期待長照產業的管理者能夠透過更多的合作,建立更完善的照護圈,促進更友善的社會環境。同時他也表示,政府推出的「銀髮貴人」專案,讓長者來到日照中心為其他的長者授課,不僅讓照護員獲得喘息的機會,也促進了代際間的教學相長,增進整體照護品質。
社會處方的實行雖然要滿足許多條件,但在文山區內仍有成功的案例。文山職能工作坊和果陀劇場合作舉辦故事班成果展向國小學生分享,提供長輩社交機會,也讓下一代可以認識長輩還有精神康復者的生命故事。 文山職能工作坊文山職能工作坊職能治療師鄧乃瑜說明:「教導失智症的長輩,還有我們的精神復健機構的學員,怎麼樣去表演,說出我們生命的故事。」他強調,希望可以跟不同領域的單位合作,不管是失智長者,或者是精神障礙者,鼓勵他們自發加入社會參與,進而融入社會。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照護將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議題。儘管當前政策和計劃具有良好願景,但如何在現實中落實這些計畫,仍需要更多的投入與支持。權責型失智照護據點在分級分流轉介個案上發揮重要作用,並提供完善醫療服務。然而社會處方在各級照護據點的推行仍面臨挑戰。未來若能解決人力短缺和風險管理問題,社區層面的失智照護將有望變得更為完善,提供給長者更友善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