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國的交通規劃大多圍繞著提升行車效率,導致多項以車為重的政策逐步壓縮行人用路權益。隨著交通事故頻傳,行人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政府在年初三讀通過《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並於10月正式實施,該條例明確規定在行人優先區內,車速不得超過時速20公里,且禁止鳴按喇叭,新法上路後,盼能為當前的道路隱患尋找可行的解方。
在《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上路前,行人的安全需求時常被忽視,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副工程司鄭復錦指出:「因為在過去道路都比較針對用車人,在整條路,我都是要讓車子來行走,所以行人交通安全條例他應該是要著重在是以人為本」,他補充,新法是針對過往車輛為主的道路設計進行修改與補正,造成行人暴露於危險之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人車未妥善分流。對於人車分流,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吳昀慶強調,現在的道路設計欠缺行人庇護空間,設置實體人行道與行人庇護島才能有效保護用路人安全。
行人交通條例賦予用路人更高路權,然而駕駛者仍需時間適應行人優先區。台北市副工程司鄭復錦認為:「在短期之內,特別是用車人,他也會有點不太習慣,因為到那個區域,我的時速會放慢,因為它比較慢,所以它事故的機率會比較降低」,他分析短期內駕駛恐怕會不習慣進入此區須放慢車速。而針對特定區域降速的情況,使用汽車通勤的民眾顏方瑜坦言:「如果我趕時間的話,我可能就變得要繞路我沒有辦法經過這個區塊」對於一般駕駛員而言交通效率反倒低落。
過去已有多項行人設施上的變革,例如路口設置行人專用時相,將行人與車輛依時間區隔或在枕木紋上增加彩色標記,提醒駕駛注意,吳昀慶表示,對於行人專用時相與枕木紋彩標記,已有相當成效,應該持續推廣應用。但他同時指出,道路設計與實體庇護同樣是執行重點,對此,台北市副工程司鄭復錦回應,過往行人穿越線多半貼近路緣設置,導致駕駛經常出現視線死角,如今除了將行穿線內縮,也在分隔島增設行人庇護島,以提高行人可見度和安全性。雖然新設施逐步建置,實際應用情況卻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吳昀慶表示,社區型道路與商圈是行人優先區設置的首要地,民眾林冠妤也提到關於設置行人優先區的具體位置:「感覺這是東區那邊,因為東區有些巷子路已經很小條了,那種就是逛街的那些地方,已經算是徒步區,可是車還是會進來那邊」,她指出,雖然東區部分路段已經劃為徒步區,但仍無法阻擋車輛進入,導致人車交織,迫使行人暴露在危險之中。
僅依賴設施與法令的優化仍不足以徹底改善行人安全,台北市副工程司鄭復錦直言,減少車輛與推動大眾運輸的使用,才是長期有效的解決之道:「與其先讓行人是如何要變安全,倒不如我先把車子變少,例如說我們盡量多坐捷運坐公車那車輛的話,它使用在道路上的機率會慢慢地降低。」他認為,除了推動大眾運輸外,科技的導入也不容忽視,例如可以透過即時交通數據分析,掌握事故多發地點,幫助行人提前判斷並提升自我保護,雙管齊下才能全面提升安全性。吳昀慶補充,希望讓駕駛意識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更謹慎地使用交通工具。而政府也應落實宣導,讓每一位用路人都能對彼此多一分理解與尊重,共同打造更安全的交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