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楊凱傑的專題報導】
「變成一場無止盡的奮戰,隨時處於未爆彈的壓力下」精神疾患的社會案件頻傳,促成《精神衛生法》在2020年修法,此次修法新增「病人及家庭照顧者社區支持服務」篇章,希望能完善精神照護資源上的連結,協助精神疾患融入社會,也能為其照顧者提供支持。
精神疾患照顧者承擔照顧責任,父親罹患思覺失調的家屬楊韻靜表示在病發前,父親與常人無異,病發後才知曉父親心理狀態,但儘管接受治療,仍有復發風險:「精神疾病不像受傷,有明顯徵兆,僅管送醫治療也無法保證他下次不會發病」除了在日常須謹惕是否有復發徵兆,她也需承受疾患症狀如暴力傾向,對照顧者而言,是永久背著的枷鎖。因此修法新增社區支持專章,提供家屬支持及喘息服務等,楊韻靜也認同法案精神,認為若有家屬可以抒發的管道,能讓處在高壓的自己,得到緩解,但也希望政府在設立相關設施時能顧及便利性,別讓資源看得到吃不到。
嘉義市衛生局作為先行示範之一,與嘉義市心康復之友協會合作,開展「支持與培力-接住家屬一起走」計畫,建立互助團體為家屬提供精神疾患的照顧技巧,,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張朝翔說明:「生病的家人在對話的時候,它叫做化療,不是化學的話,是講話的聊天,講話的聊天變成一種療癒,所以它是一個雙向的溝通的模式,可以減輕他疾病的負擔」,透過分享照顧經驗及心得,從中找尋歸屬及認同。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執行秘書衛廷榮補充除家屬支持服務,在關懷病友方面,會透過社區訪視員定期前往病友家中關注病情:「關懷訪視員的計畫是由醫院承接,聯繫上面,會有一點點落差,有可能這個個案已經出院了好一段時間了,我們訪員才知道說他已經出院了」,他提出儘管訪視員能作為病友出院進入社會的橋樑,但可能因心衛中心與醫院的資訊落差,導致資源銜接上的斷層。
為避免病人及家屬孤立無援,反覆來回於病房與家門間,除支持服務外,草屯療養院副院長丁碩彥也認同建立醫療到社區轉銜的必要性:「經由治療,很多都可以不錯的在社區生活,這個好像是比較釜底抽薪的做法,對他們的生活限制也比較小,對於醫療的負擔也比較低」
提出修法草案的立法委員王婉諭認為目前用於精神衛生的預算相當不足,預算平均不到其他國家的中位數。不過他也表示修法方向仍是在對的道路上:「但它絕對不會是因為法案通過之後就一步到位,資源的挹注、據點,還有我們的人力一直都很長期的缺乏,都必須逐年繼續來做追蹤,而且必須繼續來要求。」,王婉諭強調心衛中心的整合、建置更多支持設施為現行重點,未來也持續推動支持專線、精神病友的支持性住宅、去污名化促成社會溝通等,鋪完從病房到家門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