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3-12-11
◎彭國蔚樂於助人,不僅是位撿骨師,也擔任義消人員。這兩份工作都需要付出心力幫助他人,而彭國蔚也樂觀地認為要趁還能為人服務時多幫助他人,延續這份善意。

◎彭國蔚樂於助人,不僅是位撿骨師,也擔任義消人員。這兩份工作都需要付出心力幫助他人,而彭國蔚也樂觀地認為要趁還能為人服務時多幫助他人,延續這份善意。

◎彭國蔚已從事撿骨工作43年,撿過上萬具遺骨,但每個撿骨工作的難度不一。若遇到特別棘手的狀況,則需使用預先準備好的鑽土機鑽土,直到看見棺木,並從中取出遺骨後整理。<br>◎照片來源:撿骨師彭國蔚提供

◎彭國蔚已從事撿骨工作43年,撿過上萬具遺骨,但每個撿骨工作的難度不一。若遇到特別棘手的狀況,則需使用預先準備好的鑽土機鑽土,直到看見棺木,並從中取出遺骨後整理。
◎照片來源:撿骨師彭國蔚提供

◎彭國蔚樂於助人,不僅是位撿骨師,也擔任義消人員。這兩份工作都需要付出心力幫助他人,而彭國蔚也樂觀地認為要趁還能為人服務時多幫助他人,延續這份善意。
◎彭國蔚已從事撿骨工作43年,撿過上萬具遺骨,但每個撿骨工作的難度不一。若遇到特別棘手的狀況,則需使用預先準備好的鑽土機鑽土,直到看見棺木,並從中取出遺骨後整理。<br>◎照片來源:撿骨師彭國蔚提供

【政大之聲記者王藟、黃姍祈、林偌甯、李香霆、余亭萱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孔德皓】

  撿骨又被稱作「拾金」,是土葬流程的重要一環。人們委託撿骨師替下葬多年的祖先整理遺骨,希望能夠幫助往生者善終,並去除家族的厄運。而台灣最早出現撿骨儀式是在18世紀,當時閩粵移民會將埋在臺灣的家人遺骨帶回中國,撿骨因此變成殯葬禮儀的傳統習俗。不過隨著都市化迅速發展,可埋葬的土地日益減少,民眾不再執著「入土為安」的觀念,選擇用火葬取代土葬。同時撿骨師也處在無人傳承的困境, 導致撿骨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彭國蔚是家族祖傳的第五代撿骨師,至今投入撿骨工作43年,處理過上萬具遺骨。他說明,撿骨有一套嚴謹的流程,必須依循古法仔細整理遺骨。首先,到達墓地需要祭拜土地公與往生者,接著挖開至少1.5公尺深的土壤,才能進一步從棺木中取出遺骨,並在清理後曝曬乾燥,直到把所有的骨頭從腳到頭依序放入甕中,撿骨儀式才算完成。談到繁雜的作業流程,彭國蔚說道:「我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啊,幾支鋤頭一個方鍬,這些土都很硬,很不好挖,搞半天一天都有可能。要能曬呢!一邊動還滿身大汗,整件衣服也是濕的。」他表示,由於土葬逐漸被火葬取代,人們對撿骨的需求降低,目前承接到的撿骨工作主要來自秉持傳統土葬理念的家族,協助他們延續習俗是彭國蔚堅持多年的原因。

  在華人傳統文化下,人們通常避諱談論生死相關議題。談到一般民眾看待撿骨的態度,從小跟著家人學習撿骨的彭國蔚說:「因為我們都是從小就一直出去接觸嘛,看多了也麻痺了啊。只是你們沒有接觸過的人,看到可能當場嘔吐還什麼,因為那味道真的很濃,很難聞。」入行43年的他即便對撿骨流程非常熟悉,但依然認真看待工作,且認為這是讓往生者善終的必要歷程:「反正我們能付出多少就是多少啊!還是有價值啦!大家互相幫忙啦!一起就是緣份。」儘管現今社會對撿骨需求減少,微薄的收入也不足以給予一家人溫飽,彭國蔚還是希望能延續這份善意,在行有餘力時多多幫助他人,直到身體再也無法負荷日曬雨淋的工作日常。

  撿骨已成為夕陽產業,也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問題,但彭國蔚仍不放棄,並持續招募學徒加入:「現在真的要找師傅越來越少了。老一輩都不做啦,年輕人又不學啊,哪有辦法?」他坦言,撿骨技術代代相傳,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體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撿骨工作,導致許多學徒半途而廢,讓撿骨技術的傳承備受阻礙。此外,即使彭國蔚認為火化是對遺骨的二次傷害,但他擔心自己等不到能為父親撿骨的那一刻,只好將過世的父親交給殯儀館火化:「因為考慮我後面沒有人去搬。經過我們的手,把他裝甕,才(是)最後的終點。」無法親手送家人走完最後一程,是他最大的遺憾,也是他持續工作,回饋社會的原因。

  由於全台各地的撿骨文化大不相同,因此撿骨師通常各自獨立,無法共同推廣這項傳統技藝。談到如何保存撿骨文化,彭國蔚認為需要從教育著手,透過與相關科系合作開課,提高撿骨的曝光度,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個即將消失的文化:「除非學校真的有提倡這東西,想盡辦法把他保存下來。這個資產以後真的是沒有了啦!」他希望社會大眾與公部門能看見撿骨存在的意義,讓撿骨技藝繼續傳承,長年埋在土中的遺骨才得以善終。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