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3-12-08
◎由於解剖課的大體難以取得與保存,臺北醫學大學引進VR解剖學教室,學生可以戴著VR頭盔,從不同視角觀看、拆解人體結構,提供學生重複的練習機會。但是,虛擬解剖仍無法取代大體老師。

◎由於解剖課的大體難以取得與保存,臺北醫學大學引進VR解剖學教室,學生可以戴著VR頭盔,從不同視角觀看、拆解人體結構,提供學生重複的練習機會。但是,虛擬解剖仍無法取代大體老師。

◎「一東學生實習室」是台大醫學院的大體解剖教室,門上的兩隻手分別握著手術刀與十字架,意味著希望學生在每次進入解剖實驗室前,都能謹記無語良師的無私奉獻。

◎「一東學生實習室」是台大醫學院的大體解剖教室,門上的兩隻手分別握著手術刀與十字架,意味著希望學生在每次進入解剖實驗室前,都能謹記無語良師的無私奉獻。

◎在解剖教室中,除了有大體老師外,也有許多人體標本切片,從腦部切片到腳部切片、全身的橫切與縱切切片都有,可見熟知人體結構內部的相對位置,對醫學生來說,是為非常重要的事宜。

◎在解剖教室中,除了有大體老師外,也有許多人體標本切片,從腦部切片到腳部切片、全身的橫切與縱切切片都有,可見熟知人體結構內部的相對位置,對醫學生來說,是為非常重要的事宜。

◎大體老師的名字會被留在各學校內的無語良師芳名錄,其中更有幾位生前是教學解剖的老師,過世後成為大體老師,希望為醫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並將這份無我之愛流傳下去。

◎大體老師的名字會被留在各學校內的無語良師芳名錄,其中更有幾位生前是教學解剖的老師,過世後成為大體老師,希望為醫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並將這份無我之愛流傳下去。

◎由於解剖課的大體難以取得與保存,臺北醫學大學引進VR解剖學教室,學生可以戴著VR頭盔,從不同視角觀看、拆解人體結構,提供學生重複的練習機會。但是,虛擬解剖仍無法取代大體老師。
◎「一東學生實習室」是台大醫學院的大體解剖教室,門上的兩隻手分別握著手術刀與十字架,意味著希望學生在每次進入解剖實驗室前,都能謹記無語良師的無私奉獻。
◎在解剖教室中,除了有大體老師外,也有許多人體標本切片,從腦部切片到腳部切片、全身的橫切與縱切切片都有,可見熟知人體結構內部的相對位置,對醫學生來說,是為非常重要的事宜。
◎大體老師的名字會被留在各學校內的無語良師芳名錄,其中更有幾位生前是教學解剖的老師,過世後成為大體老師,希望為醫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並將這份無我之愛流傳下去。

【政大之聲記者王藟、余亭萱、黃姍祈、林偌甯、李香霆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孔德皓】

  大體解剖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醫學生從事臨床工作前不可或缺的經驗,解剖檯上的大體老師雖然無法言語,卻能帶領學生實際探索人體構造。台灣北部醫學系平均每年共需要80具遺體,不過長年以來,許多醫學院的大體老師數量不足,加上新冠疫情衝擊,教學遺體中心因為傳染疑慮而不敢接受捐贈者,導致近兩年只收到約60具遺體,解剖教育資源嚴重缺乏,醫學生的受教權也因此受到影響。

  大體老師大多來自自願捐贈,捐贈者必須符合正常體重,且不能做過重大手術。同時因為身上不能有開放性傷口,所以捐贈者離世前通常需要主動放棄急救,避免肋骨及器官在搶救過程中受到壓迫。此外,除了本人在生前簽署同意書,離世後還需經過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姊妹全數同意才能順利捐贈。談到接收遺體的原則,北區教學遺體聯絡中心委員李立仁說明:「這個非常尊重家屬,而且是家屬大家都同意。如果有家屬不同意,那這個就不會進行,不同意會造成很多的這些紛爭,這個是我們沒辦法處理。」他表示,捐贈者逝世後,親屬在悲傷情緒下,還要儘速處理捐贈事宜,其實相當不容易,因此造成大體老師捐贈量普遍低落。

  在遺體捐贈數量不足的狀況下,解剖課上大體老師與學生的比例可能高達1比20,導致每位學生動刀的機會減少。為了加強學生對人體的認識,多所醫學院陸續引進VR解剖教室,希望能透過虛擬實境技術,在立體空間中拆解身體構造,突破過去紙本學習的限制。儘管如此,虛擬實境學習仍有不足的地方,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解剖生物科教授洪君琳指出:「VR(的)3D結構的確能夠讓我們更快的去學習到你需要知道的知識,但是如果醫生他本身是要去練習的話,動手的過程是無法取代的。」他補充,藉由VR輔助學習,學生可以在實際解剖之前了解人體結構,但解剖大體老師的感受依舊無法完全被虛擬解剖取代。

  此外,VR解剖也無法涵蓋所有人體構造的差異,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二年級學生彭子玲說:「VR解剖教學軟體的圖譜,都是人體的血管神經最大宗的走向,但實際上大體老師上面會有很多的變異,VR上面就沒有辦法去呈現。」如果使用虛擬實境彌補大體老師的缺口,對學生而言,還是難以學習完整知識。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對外事務副會長陳秉諄表示:「對於醫學系的學生來說,大體解剖是一個生命對於生命重新認識的課程,無語良師給醫學生的體驗或是感觸,是非常深刻的。」對他來說,大體老師是醫學教育現場中無法替代的存在。

  面對大體老師缺乏的困境,李立仁目前正積極推動北部縣市擴大使用無人認領的無主屍,並希望未來大體捐贈能比照器官捐贈,將同意書註記在健保卡上:「因為台灣的器官捐贈他有一個專職的單位,那大體捐贈現在來講的話,我們還沒有做成全國性的,所以我們可能需要所有的醫學院有一個統一或是共同的一個窗口。」他認為不完善的捐贈制度是大體老師長期短缺的主因。而談到大體老師的重要性,洪君琳說道:「老師在捐贈的時候,他就是希望學生以後能夠在臨床上不要出錯,寧願在大體老師你劃錯千刀,但是不要在醫院裡面劃錯一刀,因為開刀影響到不止病人的一輩子,還有他的家人。」他強調,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幫助醫學生建立未來從醫的基礎,同時保障學生將來面對的上萬病患。如果未來無法延續大體老師的教導,醫學生的受教權與民眾的醫療品質將共同承擔損失。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