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張恩爾、邱珈玟、汪怡荃、楊宜蓁、洪翊程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蘇鎵萱】
「北管」是中華文化中歷史悠久的一種音樂型態,由鼓、嗩吶、鑼等樂器結合而成,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傳統場合,但近年來由於外來流行文化的興起導致傳統文化在傳承上遇到許多困難。今年,台北靈安社受到台北市政府認證為北管文化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並在11月4日舉行授證典禮,表揚靈安社對於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貢獻。靈安社是台北「五大北管軒社」之一,創立至今有153年歷史。然而,他們卻曾在西元1988年遭遇休團危機,多年後才靠著努力招收新血與固定的團練制度積極復興,發展到如今團員多達百人的盛況。
靈安社並不是台北市唯一一間北管軒社,但他們在北管文化的推廣有著他人無法取代的特殊地位和功勞。對於靈安社北管之所以能夠獲頒無形文化資產的認證,台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專任助理章筠表示:「靈安社對於傳承是非常熱忱,會積極地去吸收愛好者來加入學習的行列。他們的傳習能力非常好。」他也補充,為了推廣北管,靈安社嘗試了許多創新方法,包括經營粉絲專頁、成立攝影組記錄表演狀況等,運用多方作法吸引更多人注意。
現今科技發展迅速、娛樂型態多元,要吸引年輕人接觸北管就成了文化保存上最大的難題。目前就讀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主修北管的學員陳奕憲也提出近年北管缺乏年輕新血的擔憂:「因為傳承無形的東西一定要靠人,我們當然會很怕找不到人來學北管,但我覺得至少可以轉換一下大家的刻板印象吧。」他表示,北管常給人吵鬧的刻板印象,所以他認為可以先讓人們了解北管文化,接著培養起興趣,甚至刷新人們對北管音樂和文化的認知,一步一步建立北管在年輕世代心中的形象,才能更有效的傳承傳統北管文化的香火。
關於靈安社如何在北管的傳承得到現今的成果,總幹事吳柏勳分享:「我們非常講求紀律,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對我們刮目相看、 認同這樣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他補充,靈安社之所以非常堅持北管子弟的精神與紀律,是因為子弟如果能夠對外展現出好的形象,自然可以吸引到更多社會大眾對靈安社和整個北管文化的認同。在未來,讓靈安社和北管除了出現在傳統遶境場合,也能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談到如何在未來更有力的推廣北管音樂,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系主任簡秀珍認為:「現在很多學校老師他們沒有辦法教北管樂,不如請種子教師可以去學校教學,進而發展北管樂。」他強調,如果能藉由教育管道把北管的概念廣泛傳達給年輕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引起學子的興趣。比起培養頂尖人才,廣泛吸引愛好者投入才是傳承一項文化最重要的目標。靈安社為北管所做的推廣在經歷獲得認證的肯定後,也將持續扮演其他單位傳承北管的典範,為傳統文化延續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