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余亭萱、林偌甯、李香霆、王藟、黃姍祈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孔德皓】
隨著生態保育意識抬頭,如何保護海洋環境逐漸受到大眾關注。由中華鯨豚協會成立的「新北市海洋生物保育教育園區」(以下簡稱海保園)在今年10月正式啟用。園區除了擔任動物救傷醫療站,收容在臺灣附近海域擱淺的海龜與鯨豚,未來也將開放預約參觀,希望民眾透過近距離觀察動物,更加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
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分析,海域施工、船隻碰撞、漁網纏繞、排放廢水等人類活動,是導致海龜擱淺、受傷的主要原因,海保署海洋生物保育組技士蔡雅如說明:「其實海龜的覓食活動區域跟人類的活動區域重疊性蠻高的,這些重疊性就會造就它(海龜)的空間比較不足。」而為了讓擱淺的海龜可以盡速恢復健康,海保園打造完善的療養環境,每隻受傷海龜都被安置在獨立且配備維生系統的水槽,並用精密儀器過濾水中雜質,甚至會從東北角抽取海水保持水溫穩定。談到照顧海龜的注意事項,投入海龜研究20多年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指出,由於海龜不像一般寵物能找尋方法表達病痛,因此照顧時需要細心觀察,才能正確判斷海龜的狀況。
開設一個多月以來,海保園已協助收容九隻海龜與三隻鯨豚。此外,隨著近年來相關機構建立與民眾意識提升,救援擱淺動物比起過往更有效率。海保園在接獲民眾通報後,將迅速指派專員和獸醫師到現場判斷動物傷勢的嚴重程度,如果個體死亡,便會評估動物的研究價值再決定是否帶回海保園製成標本。談到救援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表示:「困難就是抉擇,而且你的抉擇可能會面對到動物的生死;只能用以往所累積的經驗來判斷這隻動物的健康狀況,但你絕對沒辦法保證你判斷的是對的。」他補充,因為目前科學界對野生的鯨豚及海龜沒有完全理解,所以決定動物去留一直是救援工作的最大挑戰。
除了救援野生海洋動物,海保園的另一個目標是推廣海洋保育知識,曾鉦琮說明,園區設有動物醫療病房、解剖區與病理採樣區,未來也將新增標本展示兼多功能教育空間。此外,在不干擾動物的前提下,也將開放民眾進入園區參觀,並開設教育課程,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保護海洋生物的相關知識。針對推廣全民海洋保育觀念,程一駿表示:「你如果沒有好好保護地球,那就等於毀掉你自己未來;大家認識環境認識越多,就越知道要幹什麼事情。」海保園也秉持著這項理念打造不同以往的救援站,讓民眾能更近距離地看見平常較少接觸的海洋保育類動物,從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進而主動加入保護海洋動物的行列。
針對海保園的未來發展方向,曾鉦琮說明,雖然難以讓台灣附近海域的擱淺數量歸零,但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增進民眾對海洋野生動物的認識,「藉由我們收容的動物的故事,來讓更多人認識海洋野生動物,進而改變我們對海的行動,那這些行動可能是你從陸地上的行動就會開始改變。」他認為除了鯨豚、海龜等保育類動物,其他海洋動物也應該受到重視,並期待海保園能讓民眾從了解單一物種開始,有意識地保護海洋,最後珍惜整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