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王建程、蘇子絜、翟苡薰、郭佳慧、吳妤潔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陳宥瑾】
「我們現在討論了半天,到底什麼叫茶室文化?其實是一個打問號的東西,它其實是一個專區的一個現象,是跨區老人的生活、一個領域。」萬華文史工作者柯得隆解釋,茶室是伴隨市場需求出現的商業模式,屬於人類生活的一環。茶室最初是攤商及中老年人喝茶聊天的場所,台灣進入工業社會後,才成為提供藍領階級解決生理需求、中小企業應酬及老人家消磨時間的場域,俗稱阿公店。疫情爆發後,茶室受到社會輿論和停業影響,一度成為夕陽產業,業者除了將街區更名為「萬華茶室文化老街」來削弱外界對茶室的刻板印象外,也呼籲政府給予輔導,幫助恢復生意以利保存茶室文化。
由於許多茶室建地是違章建築,無法登記為飲酒店業合法賣酒,部分店家以從事一般餐飲業之名行賣酒之實,因違規營業而被稽查一直是茶室業者在經營生意時遇到的阻礙。為避免業者實際營業行為和商業登記不符,並協助延續茶室文化,台北市商業處在去年公告《臺北市萬華茶室辦理飲酒店業營業場所查詢作業規範》,有條件放寬經營飲酒店業在違建上的限制,輔導有意轉型的業者申請特許執照,但大多都因建築老舊難以符合規範而無法通過申請。
為使更多茶室業者能盡速合法經營,商業處在今年十月再度放寬部分違建限制,但消防措施仍須符合規定,違建空間也無法作營業性廚房使用,然而,茶室除了販售茶、酒外,也會提供快炒和茶點等食物,違建店家的營業行為仍舊因規定受限,台北市議員徐立信談到:「營業性廚房是不能設在違建內,因為這個是市政府對公安的最低底線。原來廚房就在那邊,那你現在把房子的某一個區塊去改,營業的這個場所就更小。」徐立信觀察到,政府在營業性廚房上的規範將會是目前業者面臨到最實際的困難。
限制放寬後,政府開放申請特許執照至今未能看到成效,茶室業者小鳳姐(化名)認為政府忽略店家實際情形,大部分茶室屬於鐵皮違建仍難以通過申請,「因為很多店也不合格啊,因為那個營業酒店一定要有房子啊腹地啊,像我們這個鐵房屋怎麼營業酒店勒?」萬華飲酒店業協會總幹事潘炳榮則表示政府在促進茶室轉型上已經給予很多優惠跟幫助,店家如果願意配合政府單位,就能創造雙贏。柯得隆更進一步談到未來茶室如果要進行轉型,除了需要業者具備足夠的經營管理能力,也受外界看法影響,「把整個街道那些電線啊亂七八糟的東西弄整齊,然後把那個建築物符合這個消防法規,或者說外圍有一些停車位,這些因素都達到了這些條件,你這個行業才有一個讓人家看得到的地方,讓人家能夠接納的地方。」他認為茶室轉型有一定難度,政府也需要以更雄厚的資本和團隊重新規劃才有機會成功轉型。
面對大眾仍將茶室與性產業掛鉤,甚至對茶室從業人員和消費者投射異樣的眼光,潘炳榮表示現在的茶室已經很少色情成分,不能把茶室跟性產業相提並論,他強調茶室留存至今說明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你說阿公店有存在的價值嗎?一定有,對於長照、老年人幫助也很大,不是老人坐著看電視、電視看他,甚至沒人照顧他。」他希望萬華文化歷史產業街區規劃完全後,能改變社會看待茶室的觀念,撕去汙名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