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吳妤潔、王建程、蘇子絜、翟苡薰、郭佳慧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陳宥瑾】
為落實居住正義並照顧弱勢與青年族群租屋需求,台北市近年積極推動社會住宅政策,以文山區為興建密度最高的地區,有望在2025年達到2600戶。其中,景豐一區社會住宅於今年9月初開工,提供約90戶的住宅空間,預計明年9月完工。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先前也規畫在文山區羅斯福路、景福街、溪洲街周邊興建和隆安居及慶仁安居,總計約2000戶的社會住宅。
興建社宅雖然能夠滿足部分民眾的租屋需求,但也可能導致周遭地區交通惡化,引發附近住戶擔憂。住都中心在3月初舉辦和隆安居及慶仁安居的社會住宅說明會,回應里民對於交通阻塞問題的質疑;兩社宅基地的里長7月中旬再次向市府反映基地周邊鄰近水源快速道路,未來容易形成交通堵塞,呼籲政府應妥善評估交通狀況後再興建。對此,住都中心回應未來可以透過調整路口號誌秒數來控制車流,但仍需主管機關長期觀察並評估後再決定是否設置。居住在基地附近的萬隆社區住戶鍾玲玲夫婦表示,現階段社區周邊交通狀況不錯,但社宅興建後一定會有影響:「以現有的居住人數應該是還好,但如果說新社區真的加進來,戶數又非常多、開車的車輛又非常多,其實會蠻緊急的,因為這邊也有一個小學啦。」他們認為潛在交通問題受制於道路設計可能難以解決。另一位住戶 Jeff 則提出可以透過調整號誌秒數或是派遣交管指揮解決,有信心交通問題能夠得到改善。
同樣位於萬隆一帶且目前正在興建的景豐一區社宅,過去在研議階段時,興豐里里長余鴻儒就已經向市府提議進行道路闢建,未來有望避免發生交通壅塞的問題。針對興建和隆安居及慶仁安居可能造成的交通衝擊,余鴻儒表示景福街及溪洲街道路寬度小,政府在規劃社宅時應連同道路計畫一併納入討論:「你這個小街人口這麼多,然後馬路這麼小、交通量這麼大,當然會引起這些交通的不便。不要說只蓋了這個房子,然後呢?房子蓋好之後才來想說這個計畫道路。」他認為政府進行都市規劃時就應該未雨綢繆,而非事到臨頭才提出應對方案。
有別於社宅附近住戶的疑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江穎慧指出,社宅選址因考量交通便利性多位於捷運站附近,雖然興建期間可能與環狀線捷運施工重疊,導致交通堵塞,但長遠來看,環狀線完工後反而可以減少平面車流量,政府在施工期間也應該提出應變措施:「應該是你知道這裡預期的人會增加、車會增加,那在相對應的交通措施上面,他也要搭配一起改善。」江穎慧也談到居民的擔憂源自於對接收資訊的差異:「以我來講,我很清楚的知道這些資訊其實是有被公開,是可以透過一些管道去反應的,可是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民眾都知道。」她表示若民眾不了解政府資訊的修改過程,容易認為訴求被忽略而造成溝通上的阻礙。即便如此,江穎慧仍對社宅引起的交通問題抱持正面態度,並認為有機會透過公共平台改善政府與民間的意見分歧,進一步達成雙方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