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邱珈玟、洪翊程、汪怡荃、楊宜蓁、張恩爾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蘇鎵萱】
由於科技發展和人力成本逐漸提高,近年來,AI輔助科技執法逐漸普遍於全台各地,應用範圍包括取締交通違規、亂丟垃圾等多種不同的層面。新北市政府從7月開始,也在三重、淡水兩區實施AI輔助執法,加強取締亂丟垃圾的行為。不過,政策實施至今,部分民眾卻仍對科技執法的效益和隱患存在著許多不理解和質疑。
AI科技執法的原理是利用偵測工具例如紅外線、監視器等監測路況,接著使用AI科技自動辨識出違規行為和路徑然後再進行舉發。針對AI執法從發現違規到開罰的流程,新北市環保署清潔維護科科員邱冠智說明道:「AI是人工智慧的方式去辨識丟垃圾的行為,他就會預警,讓我們快速的去篩選出有違規檔案的行為,然後去做後續告發。」他也補充,AI執法取締亂丟垃圾行為還在試辦階段,還需透過頻繁地分析各種亂丟垃圾的行為,擴充數據庫,才能進一步提升準確率。
相比於過去傳統的監視器執法,現在的AI執法採用人工智能辨識並擷取監視器畫面,更能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對此,三重清潔隊隊長謝瑞鴻說:「AI監控系統上路後,對稽查工作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我們是跟有線電視業者合作,所以我們可以節省調換電池的一個人力跟時間,因為它可以即時將監視器畫面傳輸到雲端,我們也可以即時利用手機的APP來查看髒亂點的狀況。」謝瑞鴻也補充,這個監控系統具備AI人形辨識功能,它會自動擷取丟棄垃圾的影像,減少事後人員觀看監視影像的時間。使用AI垃圾執法試辦的兩個月以來,已經抓到105次違規行為。除了效率提升不少,也減輕了基層清潔人員的負擔。
不過看似有許多好處的AI執法也存在一些隱憂,包含侵犯隱私和誤判等疑慮。針對這些顧慮,目前有參與AI科技執法的三重區溪美里里長葉仁德說到:「AI如果說要顧慮到民眾的隱私的話,無形中就要犧牲掉我們很多守法的公民他們的權益了,因為這些不守法的人給我們社會上造成整潔的問題,還有清潔人員的工作負擔。」他認為,這已經遠超過了他人隱私權的部分。而對仍舊有隱私顧慮的民眾來說,國立政治大學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陳昭伶則給予建議表示,有關當局可以參考Google Maps的做法,將拍到的人臉進行馬賽克,來保護民眾的隱私。陳昭伶認為目前這種影像技術通常還會再經過人工審核。若是發生了誤判,政府也應該提供管道讓民眾申訴。他也建議,相關申訴管道必須簡單透明,盡量不造成民眾的困擾。
在談到AI執法未來能否邁向全自動化,陳昭伶則表示:「未來技術如果更先進,是有可能的,只是說目前技術上還是要有人力介入。」他認為,在現階段的AI執法中,科技仍然只是其中一個環節,目前還是需要人力輔助。兩者相輔相成,才能讓這項技術和政策變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