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劉芊涵的專題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自110學年度起,規定成績單上會同時顯示GPA分數以及T分數成績。有別於傳統GPA分數以學生的成績直接換算成不同等第的計分方式,T分數會依據學生們在課堂中的排名比例換算成績,讓學生們不再需要一昧地追求絕對的高分。
談及此項改制的背後考量,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說明,近年來不少學校都出現「分數膨脹」的問題,許多學生傾向選擇給分較高的課程,放棄自身原本有興趣的科目,導致發展潛能被限縮,而採用T分數的計分方式,用學生在班上的相對表現來計算成績,正好可以成為「分數膨脹」現象的解方。巫勇賢舉例解釋T分數:「也許在某一個科目裡面你的等級制比較後面,就像B+聽起來並不是非常高的分數,但也許B+在全班裡面已經排名非常前面了,所以我們就會把全班的平均值、標準差考慮進來,換算得到T分數。」他指出,T分數是一個更加公平的評比方式,期望T分數能幫助學生們打破對於高分的迷思,選擇真正有興趣或是較有挑戰性的課程,同時也能鼓勵學生們嘗試跨領域修課,發展多元專長。
清華大學目前已經有55%的學系使用T分數作為書卷獎的評選標準,而校內學生們對於T分數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清大動力機械學系學生莊小弘(化名)對於T分數制度表示贊同,他認為T分數除了能讓自己在選課時不用顧慮給分高低以外,修課時也不再需要執著於等級制的分數級距。不過清大原子科學院學士班學生郭奕倫則認為T分數對於修課選擇影響並不大,她指出:「因為畢竟大家最關心的推甄,或者是想要出國留學之類的,都還是以GPA為主,所以其實T分數並沒有影響我的修課意願。 」此外她也提到,當所有人的分數都偏高時,由於標準差太小,T分數也會喪失鑑別度。而清大學生小鄭(化名)也對GPA分數與T分數兩種計分方式做出總結:「不管制度怎麼樣的改變,我們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應該要權衡,你要在這個課業上你要付出的努力程度,然後你要怎麼分配你的時間,讓你的課程拿到你想要的成績。」他強調,成績只是學習的一項參考指標,無論制度怎麼調整,最重要的仍然是學生的自我要求。
接續分析T分數制度的優劣面,清大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系主任顏國樑點出,相比於GPA分數,T分數可以更公平地呈現學生的課堂表現,讓學生們的努力得到反映,不過,當學生們多數都表現卓越並且皆拿到高分時,T分數反而可能會埋沒部分優秀的同學,他說明:「如果學生都非常優秀,你硬要用T分數來區分的話,那這個對學生也不是公平。」而針對T分數的弊端,清大學生會議長王致凱則建議校方可以與學生們共同討論,根據課程性質調整評量方式或T分數的換算公式,讓T分數能夠確實達到鼓勵學生們多元學習的最終目標。
除了優化T分數制度以外,回歸T分數制度希望能輔助學生們多元發展的初衷,清大教務長巫勇賢也提出,未來將會同步推動衝堂選課機制X-Class以及微學分課程,希望能結合三項政策,打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他說明理念:「希望大家能夠跨出成績的框架,然後做跨領域的學習,去實現個人的價值。」期望能藉由多面向的政策,讓莘莘學子能夠適性發展,落實多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