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新聞專題

首頁 / 新聞專區 / 新聞專題
::: :::
日期:2023-05-30
◎雲海國小學生在校田裡除雜草,以免影響農作物生長。<br>◎記者張愷文拍攝

◎雲海國小學生在校田裡除雜草,以免影響農作物生長。
◎記者張愷文拍攝

◎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從旁指導學生開闢新校田,學生親力親為耕地,準備扦插更多種類的農作物,豐富校園環境。<br>◎記者張愷文拍攝

◎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從旁指導學生開闢新校田,學生親力親為耕地,準備扦插更多種類的農作物,豐富校園環境。
◎記者張愷文拍攝

◎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張筱翎與學生一起鬆土、種植作物幼苗,並進行施肥與灌溉。<br>◎記者張愷文拍攝

◎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張筱翎與學生一起鬆土、種植作物幼苗,並進行施肥與灌溉。
◎記者張愷文拍攝

◎雲海國小學生在校田裡除雜草,以免影響農作物生長。<br>◎記者張愷文拍攝
◎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從旁指導學生開闢新校田,學生親力親為耕地,準備扦插更多種類的農作物,豐富校園環境。<br>◎記者張愷文拍攝
◎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張筱翎與學生一起鬆土、種植作物幼苗,並進行施肥與灌溉。<br>◎記者張愷文拍攝

【政大之聲記者張愷文的專題報導】

  沿著新北市北宜公路、途經石碇區、深入高山,將會來到台灣北部海拔最高的小學——新北市石碇區雲海國小。除了被深山以及雲霧圍繞,它還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在六、七年前經歷轉型,從那時候開始發展屬於雲海國小的食農教育。2021年,雲海國小在機緣巧合之下與台灣好基金會啟動的神農計畫合作,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作為計畫核心,讓學生能夠凝聚家鄉的認同與自信,並認識台灣的土地與環境永續。

  食農教育強調「親手做」,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農產品從生產到烹調的完整過程,推動學生對在地食物的觀念。然而,在升學主義的理念下,學生多以「考上好的學校」作為目標,大部分時間受限於準備考試和課業上,學生與土地以及家鄉之間連結越來越少。雲海國小校長劉世和認為科技的發展也導致學生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失去學習主動性:「慢慢的很多的體驗活動閱讀和活動跟思考性的活動就會越來越少,那這個時候食農教育就很重要。」透過食農教育,讓學生體驗親手耕作的樂趣,接觸大自然,轉移注意力。神農計畫專案企劃人員莊雁婷表示國小生目前尚處於認識與探索的階段,食農教育能讓他們更了解自己,找到擅長或有天賦之處,培養自信:「他們需要去觀察,提出問題,然後團體合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表達自己。」透過農事勞動中,從知識、品格、環境等多個面向訓練學生,將學生的成就不僅束縛在學業成績上。

  在雲海國小與神農計畫合作前雲海國小在發展食農教育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由於負責食農教育的老師並非出身於農事專業,僅能夠自己從書中學習相關資料後,設計課程及教導學生。此情況導致師生時常在實際耕種時面對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雲海國小老師郝偉明指出:「我們看到的資料跟我們實際種下去的東西的結果都不大一樣,沒有人可以來直接來幫我們說這個應該怎麼處理。」相較於神農計畫進入校園後,由專業的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帶領學生從認識土地開始,進行實際耕作、施肥到最後採收作物,讓雲海國小的食農教育系統化。神農計畫也提供師生有機的營養午餐,一步一個腳印實現食農教育「從土地到餐桌」的核心理念。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認識自己的學習環境,達到家鄉認同的理念,教學團隊採集人共作室除了帶領學生種植芹菜、蕎麥等季節作物外,也讓學生親自到附近的山林採集當地香料如野薑花與月桃,並製作成簡單的料理,希望學生能藉由食物製作,認識根、莖、花、葉、果的應用以及特色。多元的農事與手作活動讓食農教育有更全面的發展方向,而非侷限於種田中。不過,雲海國小的學生80%來自山下市區,要讓從未接觸農事活動的學生開始接觸土地,一開始難免有些困難,採集人共作室張筱翎認為學生經歷長時間的接觸與參與後,食農教育已經融入生活,學生也享受其中:「對他們來說,這些事情都很習以為常,例如說我們在整地施作的時候,他們自己選擇搭豆子架子的方法,直接去學校的後山去採竹子。」希望能夠融合雲海國小的環境資源,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雲海國小的學生真實體會過將雙手插入泥土扦插枝條,用小身板拿起鋤頭開闢校田,施肥,灌溉育苗,最後期待長假後的收成。看到自己的收穫,學生陳奕軒表示 :「一開始覺得說這種很辛苦,但是到後面就覺得說學到這些知識其實也不錯。」莊雁婷也希望能夠透過課程讓學生找到興趣與學習動機,並將培養到的軟硬實力融入在未來生活。食農教育是一種教育制度,也是一種精神,劉世和希望能將這個理念延續到更多的師生身上,親近大自然,體會科技世界無法給予的感動。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