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邱昭華的專題報導】
「小時候在田裡面玩一玩,然後到溪邊去洗衣服、洗身體的時候,順便就可以抓一些蝦魚回去加菜。」這是忠寮社區理事長李鎮榮的童年時光,年過半百的他在十多年前退休後回到家鄉,卻發現過去生機盎然的農村風光早已消失殆盡,忠寮社區不但大片農地荒廢,連溪水也不像小時候清澈。李鎮榮對眼前死寂的景色相當感慨,他下定決心要改造家鄉,一起和居民推動農村再生,多年的努力也讓他在今年榮獲第三屆農村領航獎。
對於當時的李鎮榮而言,最迫切的問題便是修復生態。由於早期許多老農民都想要領取休耕補助,他們便不再種植作物,任由農田荒廢,甚至大量噴灑除草劑和化學肥料,以方便後續的田地管理,李鎮榮補充:「除草劑最終跟化學肥料、化學農藥流到河川,造成河川裡面的生態相當的差。」事實上,如果不使用化學藥劑,雜草蔓生的田地反而可以成為許多生物的棲息場域,在生態多樣性提升後,還能幫助農田增進地力,進而達到與大自然共生的理念,這就是所謂的友善農耕。李鎮榮認為,利用友善農耕的方式,可以修復忠寮社區的田地生態,創造更好的自然環境。
不過推廣這項觀念並沒有想像中簡單,老農民早就習慣使用化學藥劑來降低蟲害,以維持農作物穩定產出。李鎮榮明白,要在短時間內說服他們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和新北市農業局攜手合作,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安排教育課程,慢慢讓老農民了解友善農耕帶來的利益,遠比他們想像的大,新北市農業局農工科股長陳鼎文說明:「現在的人吃的起這樣友善耕作的菜,他願意多花兩倍、三倍的錢,那這樣子就會cover原本被蟲吃掉,那損失的一成、兩成的菜。」他強調農民在進行友善耕作後,不僅收入提高,也會進一步對土地產生認同感。在李鎮榮和農業局多年推廣下,目前忠寮社區有將近九成的農田已經改採友善耕作。
除了改善農田生態,李鎮榮近年來也致力於社區永續發展,包括利用魚糞便作為蔬菜天然肥料的「魚菜共生」系統、設立太陽能綠電合作社等等;在人文發展方面,社區也有跟藝術家合作,開辦美術教育課程,藉此提供不同觀光選擇吸引遊客。看著忠寮社區逐漸活絡起來,返鄉青年李繹名分享自己的看法:「社區營造之後,會帶到一些不同的遊客進來,可以讓大家看到忠寮不一樣的地方,然後也把社區的一些人文歷史發展出去。」他還發現,社區的凝聚力在李鎮榮的帶領下提升不少,讓他相當敬佩李鎮榮的領導風範。
作為社區改造的主要橋樑,李鎮榮表示:「其實碰到的問題會很多,那意志力就是你已經決定了,就不要退縮了,這是最重要的。」另外,他也想感謝一路走來支持的親朋好友,願意在他面對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才有忠寮社區今天的美好成果。未來李鎮榮也將持續推動環保能源,讓忠寮社區發展成永續農村,藉此吸引青年返鄉就業,提供一個世代共榮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