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王藟的採訪報導】
文山社區大學昨天邀請記者黃奕瀠在景美國中舉辦《沈默還是沈沒,經歷生死一線的人們如何面對創傷》講座,深度探討創傷的形成原因以及康復方法,強調創傷者與陪伴者一同正視創傷。
創傷是一次性或是一連串的事件上造成的,可能是集體共同擁有亦可能是獨立案例,每個人創傷的形成原因不同且情況複雜,都有可能因不同程度的創傷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然而提到PTSD,黃奕瀠則表示人們不該把它視為精神疾病,而是一種治療的過程。他也談到當人們在面臨創傷過程中,旁觀者不該投以同情或是關懷的角度,而是以陪伴、敘事、談話等形式,避免造成二次傷害,直到創傷者願意主動道出事情緣由才是真正的復原開始,「他願意跟我講,通常他其實已經有準備,這時候我其實都不會給他建議,因為我已經知道他就是準備好了。」
參與民眾葉彥廷透過心理學觀點頗析,他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從不同大小的創傷中慢慢建立自我,隨者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不再習慣把負面情緒表達,「我們每個人或大或小,在成長的過程都有創傷,但我們好像都要假裝自己活得很好。」長時間壓抑情緒,反而導致創傷加重更難從其中復原。葉彥廷最後説道透過不斷地談話,並且真心的陪伴創傷者共同面對傷痛,才是幫助他們走出創傷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