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黃瑀涵、張祖倞、閔相慈、何藴文、張皓承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吳宏宇】
強烈颱風樺加沙在9月23日帶來豪雨,導致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水夾帶泥沙湧入光復鄉,造成當地傷亡與財物損失。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力投入救災外,全台各地民眾也自發號召,踴躍前往賑災。其中就有多所大學響應「鏟子超人」賑災行動。像是國立政治大學提供交通與保險補助;國立台灣大學則是補助64名學生往返花蓮的火車票與每日交通費,降低參與門檻;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則以「暖陽行動」補助車票、膳食與設備費,並開放200人申請。各校以不同方式支持學生參與災後服務,同時也是鼓勵學生展現青年行動力。
在各校推出補助方案的背後,也反映了校方對學生公共參與以及安全保障的不同考量。國立臺北大學課外活動組長陳三義說道:「因為學校校訓是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經過一級長官的討論之後,正式宣布啟動北大鏟子超人花蓮服務志工這個行動,以實際行動來投入災區,協助居民重建家園。」他表示,校方以支持師生投入災後志工服務為目標,期望學生在救災的過程中培養同理心、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針對政大的補助方案,國立政治大學學務長蔡炎龍提到,政大的補助方案並非預先設計,而是在學生自發響應下臨時形成。透過與課外組和新生書院協力,讓社團與個人皆能申請補助。同時他也説到,雖然鼓勵學生投入災區服務,但仍以安全為首要考量,因此除了加強平安保險和設立參與標準之外,學校也要求學生加入志工團體,避免單獨行動,建立群組才能即時掌握學生動向與安全狀況。
對於各校提出的補助方案,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是幫助重建的關鍵。參與災區重建的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趙謚友分享:「我最有印象的畫面是,國軍弟兄準備上他們的專車要回去的時候,準備進車站然後經過大家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幫他們拍手,那個畫面就很感動。」至於政大的補助方案,趙謚友指出,雖然他沒有申請補助,但對於其他學生來說,車票或許是筆不小的花費,學校提供補助會是個合適的措施,同時他也提出希望政大可以推出花蓮救災專車,這樣學生就省去了訂車票的流程,讓願意投入志工服務的學生能更方便、安全地前往災區協助。
提到此次救災行動,作為第一線工作者的玉里醫院臨床心理師彭聲傑認爲,許多大學生自發成為「鏟子超人」投入光復鄉重建,不僅在實際救災上有所助益,也在心理層面為災民帶來支持與安慰。他提到:「我會覺得正面的效應除了清淤泥,也很初步的給在地的民眾,在心理層面上也有一種安慰的感覺,一種陪伴的感覺。」他認為,學生的參與不只是勞力上的幫助,更在災區建立起情感連結,讓居民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溫度。
此次「鏟子超人」行動也象徵著青年世代公共參與的一種新形式,不僅改變了志工參與的面貌,也讓大專院校在志工推動與社會實踐上的角色再度被看見。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特別助理陳祖淞表示,大學生投入救災展現了台灣社會的公民責任與互助精神,對災區與社會都有正向意義,他認為:「我覺得學校有補助的話,應該是不至於會影響到他當初的動機,而是輔助有很多剛好金錢不夠,沒有辦法突破動力的年輕人,給他一個很好的助力去當志工。」此舉不僅促進災區重建,也象徵台灣志工文化的代代傳承與年輕化發展。蔡炎龍也表示,雖然未來政大不一定會將補助作為常態化制度,但校方強調,仍會持續提供資源協助,並規劃邀請參與同學分享心得,延續學習與關懷的行動。希望學生能在這樣的經驗中找到熱情與使命感,讓公共參與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