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胡維峻、林祖而、佘恩沁、王子佩、陳成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顏貝恩】
在都市的喧囂中,遊戲場成為孩子們放鬆身心、盡情玩樂的場所。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原民公園,過去因排水不良、木棧道腐爛與破損等問題,經常影響居民與長者的安全疑慮。為改善長年累月的問題,農業局與綠美化景觀處遂提出改建,計劃以「貓頭鷹」為特色主題進行重塑。工程於9月18日正式完工,期望為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打造安全、無障礙且富有互動性的遊戲空間。
原民公園是居民通勤與活動的重要路徑,工程進度的快慢會直接影響生活便利。整修期間,新北市市議員劉哲彰特別考量地形條件,他提到:「溜滑梯順著他的這個波度,一開始小孩子不太敢玩,但是他們玩過以後習慣了,也比較敢去挑戰。滑步機、單槓都是老人家比較會去使用的(設施),所以我們也把它納入。」藉由多元設施導入,營造適合各年齡層共享的休憩環境。為確保安全,他在開幕當天也親自體驗各項設施,避免過去階梯不平導致跌倒或受傷的問題重演,以行動展現對施工品質的重視,這一舉動使老舊且逐漸荒廢的空間煥然一新,更是成為居民安心使用的公共場域。
「要讓每個公園不同的話,就必須在其他方面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方說要有主題性能夠吸引孩子,或者吸引其他成人近來多次造訪這個公園的特性。」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社群組長王佳琪指出,唯有融入在地特色的修建,才能真正提升居民的使用意願與到訪率。原民公園附近居民橘貓(化名)的回饋也呼應了這樣的理念,他分享,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改變是貓頭鷹溜滑梯。這座溜滑梯巧妙運用原有的坡度地形,順勢興建而非大幅剷平或改造,並融合主題與空間的設計,展現設計師的細膩巧思。隨著公園使用人群日益多元,橘貓也期盼未來能增設更多無障礙設施,進一步落實友善與平權的公共空間目標。
借鑒十四張公園的主題特色,為原民公園的改造提供參考。十四張公園設計師以過去的歷史脈絡為靈感,將在地的水圳與穀倉元素融入空間設計,成功保留下地方文化的獨特風貌,使遊戲場不僅是一處娛樂空間,也成為傳遞歷史記憶與地方認同的場域。不僅如此,園內還設置了「輪椅鞦韆」,體現對不同族群的遊戲權益的重視。在整體規劃層面上,王佳琪建議:「(相關單位)可以做整體區域性的規劃,有大公園搭配一些具(有)在地特色的小公園,這樣子會比較符合現在都會區的真實情況。」她進一步說明,若在小公園中堆疊各式元素,反而容易造成空間擁擠,削弱原有的特色與功能。
基於原民公園位處山坡地形,改建時投入大量經費改善排水系統,最終僅設置一座大型溜滑梯,王佳琪說道:「也許再配置小滑梯,幼童才有機會可以玩,可能會更符合在地居民的需求。」她強調,考量各族群的使用需求並不代表無限制地增加設施,而是在既有空間中進行合理配置,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共享遊戲空間。改建後,民眾反映設施使用頻率明顯提升,期盼工程維護能有更多經費與人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