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周穎琦、陳可於、趙芷萱、張語彤、陳俐誾的專題報導、專題Leader張傳儀】
捷運三峽鶯歌線的台北大學站於近日完工,將當地文化特色融入交通建設。過去三峽地區大多仰賴公車與私人交通工具,在通勤上較為不便,旅遊人潮也相對受限。捷運三鶯線連接土城、三峽與鶯歌等地,為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捷運延伸線,三鶯線預計於 10 月展開全線動態測試,年底完工通車後,三鶯地區通往台北市中心的通勤時間可縮短約 20 分鐘,進一步提升交通便利與生活品質。而北大站位於三峽北大特區核心,出口直通國立台北大學校園,未來可望成為通勤、通學的重要樞紐。
除了捷運系統的設置,捷運北大站也設立與在地文化連結的飛鳶廣場與思古迴廊,建築融合巴洛克線條與閩南拱橋設計,呼應三峽老街的歷史文化與鶯歌陶藝的質樸色彩;迴廊的曲線靈感取自飛翔的鳶,象徵自由與向上精神。而除了飛鳶廣場的設立外,新北市捷運工程局副發言人陳儀蓉也說明三鶯線上的其他設計「其實三鶯線的台北大學站到鶯歌車站之間,還有墩柱,那這個墩柱,因為鄰近就有三鶯的阿美族的部落,那所以也特別融入了在地的原住民元素的設計,這個原住民意象圖騰的墩柱。」透過將不同族群、歷史的文化與生活中的交通建設結合,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
北大站設立的初衷之一是期望能夠提高交通便利性,三峽當地店家認為以往以開車前往三峽地區比較方便,但有許多學生都還沒到開車的年紀,所以捷運的開通或許會提高前往三峽的人潮,並帶來更多的客源與受眾。針對北大站透過周邊的藝術設施宣傳在地文化,地方居民小慧(化名)分享對於地方文化推廣的建議:「我覺得藍染,然後還有相關的一些節日活動,然後大家本來都知道的金牛角也可以再多推廣一點。」不論是在交通或者文化推廣,當地店家、居民對於北大站都抱有許多的期待。
此次北大站的通車,也為交通融合地方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榮譽教授林會承認為,民眾及遊客在經過北大站的途中,也能夠感受到透過建設呈現出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不只是我們國人,外國人也可能會很喜歡,以後可以在這個地方搭捷運,還可以感受到這些歷史、文化的特色 。」透過文化融合在地交通建設,讓來往的民眾、旅客能夠車站間感受到在地獨特的文化。 化展開更多的可能性。以國外的車站為例,京都的嵐山站在車站內設有名為「龍之愛宕池」的小型庭園,水池元素與竹林呼應,延伸嵐山意象;而首爾安國站將車站內部設計融入韓屋的木質隔窗、韓紙元素,並設有北村故事牆以及仁寺洞藝術走廊,用於推廣當地藝術文化。
北大站整體的建立帶動三峽地區的文化及交通發展,而對於北大捷運站未來的發展以及優缺點,林會承則表示目前剛開始進行通車,還未觀察到有明顯的紕漏,針對北大站帶動地方發展,他則抱持正面態度:「這些架構的出現,符合了現代化的結構系統,然後加上傳統的藝術文化,所以它呈現出來的這些特色我可以感受到,我對他是持肯定的態度。」北大站的啟用不僅改善了交通動線,也透過融合文化設計與地方特色,成為串聯生活、觀光與文化的重要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