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黃昱綺的專題報導】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與蔡佳璇導演攜手在今年推出了名為《從雨季走來 — 跨越性別後的風景》的紀錄片,內容透過訪談真實記錄了兩位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讓觀眾在認識這個族群之於,也了解性別認同之於一個人的重要性。跨性別涵蓋的範圍廣闊,一般人認為個體性別認同與本身生理構造不一致的狀態僅是其中一環,在行為舉止與裝扮等表現上,只要不受限於傳統以男女二元作為劃分的標準,都能被納入跨性別族群中。
對許多跨性別者而言,生活中時常布滿困難與挑戰。紀錄片中的兩位主角海綿和維恩同為基督徒,而宗教教義對跨性別者的不友善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面對家人,或是社會的眼光都受到質疑與阻礙。此外,生活中看似微小的事情卻也可能成為跨性別者痛苦的根源,簡單的表單性別填寫及公共廁所的使用都能顯示出跨性別者在自我認同與主流社會價值觀之間的拉扯,因此越來越多跨性別者希望推動「免術換證」,期望以免除手術便能更換身分證性別的方式減輕他們對性別認同的不安,也保障跨性別族群身為人的權益。
目前內政部針對跨性別者更換身分證性別的規定為需要提供兩張精神科醫師診斷證明,以及滿足摘除原有性器官才能成功更換法定性別,然而必須提供手術證明的條件卻是許多跨性別者在變更法定性別上最大的阻礙。今年以訴訟成功獲得免術換證資格的吳宇萱認為並非所有跨性別者都有合適的條件進行手術,手術要求不僅侵犯人權,同時也不應該是他們追求自我認同的門檻:「因為你要求跨性別者不可以有小孩、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必須要做完手術花大錢之後才可以開始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但是這件事情就很不合理。」他也表示免術換證的推動目的在於讓跨性別族群擁有最基本的法律保障。而手術除了費用高昂外,也會對跨性別者造成一定的風險,對此,性別重製手術中心醫師施秉庚說道:「手術當中就會有一些感染,或者是麻醉、傷口癒合的一個風險,跨性別的個案術後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缺乏原來的荷爾蒙保護。」手術的不確定性與可能殘留的後遺症都是術前須審慎評估的考量。
儘管有些跨性別者透過訴訟成功以免術換證變更身分證性別,但這類的個案並不多,大多數跨性別者依然受限於內政部的函釋規定,而台灣團結聯盟青年部副主任賴其瑋對於國家尚未推動免術換證的決策表示支持,並針對免術換證可能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提出疑慮:「當初女性私密空間就是為了不要讓他們對男性心生恐懼不安,那現在為了一群人所謂的性別不安,就來對女性的空間專門打後(針對),我們會認為這是不對而且不當的。」此外,他也擔心免術換證可能成為有心人士逃脫兵役的跳板,同時呼籲政府應該更加嚴謹地定義及審視性別,落實「有術換證」的規定。
免術換證的議題在正反雙方的立場上都有各自的考量,面對外界的反對聲浪與質疑,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提出她的看法:「女廁在使用上沒有要拿出身分證,空間的使用分配邏輯本來就不一定要用性別來區分,它可能會有其他的原則可以來做。」她也認為以女性空間為理由要求手術證明不符合比例原則,且法定性別的使用涉及許多生活情境,擁有一張符合自身性別認同的證件儼然已成為跨性別者的需求。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除了會在每年舉行大規模的活動讓大眾認識跨性別外,也協助跨性別者以訴訟爭取免術換證資格,並且希望在未來能以累積的勝訴案例推動內政部函釋的變更,讓免術換證成為跨性別者人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