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林祖而的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於14日邀請向予書苑負責人兼作家郝妮爾,以「寫與不寫的瞬間」為題,分享她在創作歷程中面對素材取捨時的思考與經驗。
講座中,郝妮爾以自身經驗為例,談到那些最終沒有被寫下以及刊登的故事。她指出,創作者的取捨不僅受到出版流程或外部條件的影響,更牽涉深層的倫理考量。許多素材即使珍貴,但若來源無法查證,她都會選擇「不寫」。她說到:「我不曉得他講出來的話,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別人會怎麼解讀。然後另外一件事情是,我要保護我自己,我沒有辦法跟其他人求證的狀況之下,最後這個資料如果有問題他會歸咎在我手上。」在她看來,這樣的取捨不只是保護受訪者,也是保護創作者自身的方式。
聽完講座後,參與學生QQ(化名)也分享了自己對媒體倫理的觀察。他指出,在當今媒體追求流量的環境中,「寫與不寫」的界線常被模糊,而郝妮爾在講座中的內容,讓他重新思考報導者應有的責任。他表示:「不能去違反那個界線,就是在一個不傷害自己跟受訪者的前提下去進行這篇報導應該才會是雙方都想要達成的一個目的。」他認為,只有守住文字與倫理的界線,才能產出更專業、客觀且不造成傷害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