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住宅雖是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共組的社區環境,但也努力營造整體生活氛圍,如圖為社區為聖誕節及新年貼的春聯及裝飾。
【政大之聲記者邱品慈的專題報導】
臺灣自民國94年社會住宅一詞出現後,無論中央或是地方政府都為落實居住正義規劃了許多政策,但目前臺灣的社宅興建狀況依舊緩不濟急。以臺北市為例,儘管臺北市既有社宅數為全台最多,高需求量仍讓中籤率偏低。根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統計,截至今年一月,臺北市最好抽的社宅中籤率為8.6%,最難抽的社宅中籤率僅3%。在今年五月的報導中,中籤率均低於10%的狀況,更導致了民眾「租戶籍」的投機行為,民眾為了讓自己在身分篩選時更有利,不惜違法租借他人在臺北的戶籍證明,更凸顯了社宅供不應求的狀況。
社會住宅在政策推動上有許多階段,其中包含初期與居民溝通規劃到後期營建公司發包興建,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社宅數量成長,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住宅企劃科專員張家純針對目前政策執行面臨的考驗回應道
社宅興建數量的緩慢成長與低中籤率,導致民眾「租戶籍」的投機行為。而目前社宅的登記條件,需要滿足年滿20歲、設有臺北市戶籍或為非設籍在臺北市但有居住需求的學生或勞動者以及年收入限制等六大條件,除此之外,登記身分別也會有不同的比例分配;舉例而言,如果是臺北市戶籍登記者會有將近50%的配置,如果身分別是非設籍在臺北市僅有居住需求的學生或勞動者就只有5%的分配,兩者巨大的差別導致民眾不惜違法借用他人戶籍證明以提高自己中籤率的行為。
而針對此案例臺北市都發局住宅服務科專員吳逸民回應目前已經有特別為解決此狀況,將原本僅有5%的非台北市民社宅分配比例調高,並在實施後他表明
社宅目前的發展方向不僅僅只是滿足民眾居住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社宅將社區整體營造列入規劃項目,實地走訪後發現一樓常常能看到公設托幼、長照機構,顯示政府在未來的發展方向會考慮更多整體社會需求,社會住宅專家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肯定這類規劃同時更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