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住宅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共组的社区环境,但也努力营造整体生活氛围,如图为社区为圣诞节及新年贴的春联及装饰。
【政大之声记者邱品慈的专题报导】
台湾自民国94年社会住宅一词出现后,无论中央或是地方政府都为落实居住正义规划了许多政策,但目前台湾的社宅兴建状况依旧缓不济急。以台北市为例,尽管台北市既有社宅数为全台最多,高需求量仍让中籤率偏低。根据社会住宅推动联盟统计,截至今年一月,台北市最好抽的社宅中籤率为8.6%,最难抽的社宅中籤率仅3%。在今年五月的报导中,中籤率均低于10%的状况,更导致了民众「租户籍」的投机行为,民众为了让自己在身分筛选时更有利,不惜违法租借他人在台北的户籍证明,更凸显了社宅供不应求的状况。
社会住宅在政策推动上有许多阶段,其中包含初期与居民沟通规划到后期营建公司发包兴建,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宅数量成长,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住宅企划科专员张家纯针对目前政策执行面临的考验回应道
社宅兴建数量的缓慢成长与低中籤率,导致民众「租户籍」的投机行为。而目前社宅的登记条件,需要满足年满20岁、设有台北市户籍或为非设籍在台北市但有居住需求的学生或劳动者以及年收入限制等六大条件,除此之外,登记身分别也会有不同的比例分配;举例而言,如果是台北市户籍登记者会有将近50%的配置,如果身分别是非设籍在台北市仅有居住需求的学生或劳动者就只有5%的分配,两者巨大的差别导致民众不惜违法借用他人户籍证明以提高自己中籤率的行为。
而针对此案例台北市都发局住宅服务科专员吴逸民回应目前已经有特别为解决此状况,将原本仅有5%的非台北市民社宅分配比例调高,并在实施后他表明
社宅目前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只是满足民众居住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社宅将社区整体营造列入规划项目,实地走访后发现一楼常常能看到公设托幼、长照机构,显示政府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考虑更多整体社会需求,社会住宅专家全球居不动产情报室总监陈炳辰肯定这类规划同时更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