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實習助理劉信秀撰寫】
「我一直在做、未來也會持續做的,就是創造一個新的聆聽經驗。」從台灣到國際,王福瑞從聽音樂的人,成為創造、組織聲響的人,他秉持著對聲音的執著與熱愛,在生活中尋覓聲音創作的各種可能。
從統計系到聲音藝術創作 王福瑞打破系所迷思
「我根本不會任何樂器、沒有音樂任何背景,我還是可以做得非常好啊!」畢業於政大統計系,王福瑞學生時期的主修科目與聲音創作並不相關,卻因為喜歡聆聽音樂,在1993年召集幾位同好,共同創立了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和刊物「NOISE」,發行台灣與國際噪音創作者的選輯「Noisenet」,讓台灣成為國際噪音網絡的據點。
因著先前的經驗,王福瑞認識許多數位音樂、實驗音樂和聲音藝術領域的創作者。1995年前往舊金山修讀電腦工程時,王福瑞也藉機和這些創作者見面、陪他們去巡迴,從中觀察對方使用的設備、創作的靈感來源,逐漸累積對實驗音樂、聲音藝術的想法和技術,「其實我沒有太常花時間在學校啦,我就看到我的好朋友,基本上都是從他們身上學、去他們的工作室。我比較像是實地在學的,不是透過理論去學的。」
回台灣後,王福瑞策劃多場聲音藝術或實驗音樂相關的展覽和活動,包括「超響」聲音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節,同時也和另一位創作者盧藝成立「響相工作室」,致力於推動聲音藝術的國際交流合作計畫,讓台灣的創作者能在國際間被看見。而王福瑞的個人作品也在國內外許多美術館與藝術節展出,足跡行遍香港、紐西蘭、德國等地。
然而,看似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卻也承載著過往的辛苦和付出,王福瑞坦言,「以前還要自己出錢辦活動,表演的門票也不見得可以cover支出,甚至我們還用自己的音響,以前真的就是純真啦,想要做一些事情。」即使不具備任何音樂背景,對於聲音創作的興趣和熱愛成為王福瑞的動力,作品也逐漸被更多人看見,藉此開啟台灣聲音藝術領域的大門。
「從聆聽各種聲音,驅使我去做自己想要的聲音。」
王福瑞分享平時創作的靈感來源,其實都取材於生活,「我不太常戴耳機,我可能到每個地方,就會去聆聽各種聲音,所以我創作通常都是把經驗記錄下來,或轉成聲音的作品。」他指出,2012年的作品「感知音景」,便是將自己每天搭捷運上下班的通勤過程錄製下來,並將一百多天的聲音紀錄壓縮在一個曲子內,呈現生活中經常被大眾忽略的各種聲響。
「我很多的創作,都是跟生活經驗還有想像有關就對了。」王福瑞分享另一個作品「移動的聲林」,是將1000顆小型喇叭設置在展覽空間中,每個喇叭都透過晶片產生亂數噪音,產生出不同「聲點」,聲點再搭配上光源,在視覺、聽覺和空間的交互作用下,展覽空間內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聲音場域。
「聲點其實是要滿足我一個沉浸的聲音空間,對我來講,我比較想要呈現的是,每個人進去這個聲音空間的感受不同。」王福瑞說明,在「移動的聲林」中,觀眾能親自走入作品內,並因為個人的感知、狀態不同,對於作品產生截然不同的感觸和心情,這便是一種全新的聆聽經驗,且沒辦法在家中透過耳機或喇叭感受。今年12月,王福瑞也將在個人展覽中,透過六個12面體的喇叭呈現聲音的全新可能,刺激參觀者的聽覺和感官。
「現在聲音藝術其實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年輕人敢去玩一些有的沒有的!」王福瑞提到,台灣發展聲音藝術的時間較短,因此國內的聲音藝術和實驗音樂並沒有明確的分野,而這樣的特色也拓展了創作的自由度和空間,降低踏入這個領域的門檻。王福瑞也鼓勵想投入聲音藝術的創作者,未來的聲音藝術除了搭配視覺呈現外,有機會結合更多元的裝置和設備,因此每個人都能從自身的專長出發,與聲音藝術結合,發掘聲音更多的樣貌和可能。
【第三屆聲音創作展—#Free Them】
我們擁有什麼?什麼又拘束了我們?
我們一起感受、一起聆聽那些自由的聲響。
展覽時間:12/16(一)- 12/20(五) 每天10 - 16點
展覽地點:國立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一樓大廳